美文网首页
分享《林紫博士疗愈心理学》55

分享《林紫博士疗愈心理学》55

作者: 秋一梦 | 来源:发表于2023-03-06 17:32 被阅读0次

    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因为丈夫工作变动而举家搬迁,她一直抱怨连天,内心充满责备和愤怒,觉得丈夫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感受。丈夫委屈地说:“当初跟你商量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反对呢?”她说:“我说了又有什么用?!还不都是你们说了算,没有一个人会在乎我的需要!”

    我问她,“你们”都包括哪些人,她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上司同事,所有人,统统都是这样的。原来,她从小在老家长大,但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眼里没有她;长大后回到城里,却比不上自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妹妹。她不断努力想要证明自己更优秀,但即使考上更好的大学、赚更多的钱、更孝顺体贴,仍然得不到父母更多的爱……从小到大,她从没有感觉到谁跟自己特别亲近,好像她在所有人眼里都可有可无。

    这位来访者的亲密关系似乎先天不足,心理学家把它称作“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依恋是每个人在婴儿时期和照顾、养育我们的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是决定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关键,它决定了从早期的亲子情感关系到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等一系列的人际情感关联。

    英国心理学家进行过一个著名的“陌生环境”实验,通过幼儿对母亲的不同依恋反应,分成4种依恋类型: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孩子在有母亲陪伴时,会对环境充满好奇、大胆探索,当母亲离开时,先表现出不安和依恋,接着会慢慢平静下来自己玩耍。等母亲重新返回,幼儿会开心兴奋地拥抱母亲、接受母亲的安抚。这一类的孩子,母亲通常会随时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依恋环境,对他们的需求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满足。

    第二种类型是焦虑控制型的依恋。孩子的表现是,母亲在身边时会特别的依恋黏附,母亲离开后变得格外焦虑不安,甚至哭泣吵闹。母亲返回后,他们往往依然哭个不停,或者对母亲又打又踢以表达愤怒和哀怨。这一类孩子,母亲很可能没有持续地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依恋环境,导致孩子一直觉得随时可能失去母亲的陪伴。

    第三种是回避型依恋。无论母亲在或不在,都表现得很漠然,仿佛跟妈妈没有关联,甚至可能对陌生人还要更亲近一点。这一类孩子,常常是因为长期被忽视、缺乏照顾、无法从母亲那里得到满足,从而通过回避性的行为来掩饰和压抑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焦虑与情感需求,就像缩进壳里寻求自我保护的小动物。

    第四种是混乱型依恋。当母亲想要靠近他的时候,孩子似乎毫不在意,很冷漠。可是,当母亲要离开,他的视线又会一直跟随母亲,好像要看一看母亲到底要去哪里。这些孩子的幼年经历,常常是因为母亲既表现出对他们的厌弃,又以粗暴的方式加以干涉和控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林紫博士疗愈心理学》5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im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