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秋夕部落之城能感动自己的好文章-收录原创好文章专题
儿时的年味丨年年岁岁过年似,岁岁年年味不同

儿时的年味丨年年岁岁过年似,岁岁年年味不同

作者: 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 | 来源:发表于2019-01-12 13:31 被阅读788次

    陈志斌/原创。

    儿时的年味丨年年岁岁过年似,岁岁年年味不同

    人世间的滋味,莫不过如此:

    最初的,便是最美好的。经历苦难,来之不易的,总是倍加珍惜。轻易得到的,却会看轻了,看淡了。

    某些人,某些情,某些物,某些味道。

    莫不以稀为贵?!

    年味也是如此。

                              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旧桃换新符。                                  ———王安石

    王安石的《除夕》之所以深入民心,皆因它来源于老百姓千百年来,热闹祥和美好的过大年的氛围。

    过年,也叫春节。据说是原始社会的祖先们在一年打猎耕种收获之际,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神灵和大自然的馈赠。由此经几千年逐渐演化而来。

    另有一个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不祥的动物。“年"一来,树木枯萎,百草不生。祖先们烧竹子,发出爆裂的声音。“年”被吓跑了。“年”一过,万物生长,鮮花盛开。经过时间长河的演化而形成今日的“过年”。

                                二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眨眼间,年关将至。然除了年轮的增长,对于过年,已没有特别的感触了。

    虽心理有一种习惯性的期待,但又觉得稀松平常。似乎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过年,那种兴奋的劲儿。

    或许,人长大了。心态变了,生活变了,物质丰富了。要求就更高了。

    在这个阴雨连绵,春节将至之际,思绪不经意间,想起小时候过年种种滋道。

    我成长在八十年代初。那个时代的物质匮乏。也缺少文化娱乐活动。

    那个年代,老百姓贫富差距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朴实厚道,和睦融洽。

    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慢,很慢。

    小时候最盼望的便是过年。

    放了寒假,我便会掰着指头算日子。想像过年最美好的那些事儿。然而等待却很熬人。

    腊月之后,大人们便忙开了。准备过年待客的干果和食品。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作兴炒年货。母亲提前几天把沙子洗干净晾干。我负责烧火,母亲看沙子温度加热后,将加工碾压过的糯米、准备好用水浸泡过,沥干的盐水花生、豆子,一种一种分开来炒。

    母亲告诉我,炒制时,火候很重要,手脚要快,翻炒速度要均匀,要不然容易烧焦。

    看着那一粒粒糯米,变成香喷喷的泡米花,豆子和花生,觉得好不神奇。

    那几天村子的空气里,便会弥漫着飘来炒米花,炒花生,豆子的香味。

    最考验耐力和功夫水平的是做麦芽糖。它需要男人和女人共同来完成。它的程序很繁复,母亲需要用近一天的时间来熬制,火候是很关键的。还必须有经验老道的师傅把关。

    麦芽糖来之不易

    麦芽糖差不多要熬到天黑吃晚饭时,方能出锅。然后把“战埸”拉到大堂,此时是男人们显身手的时候。此时便会围满小孩和邻居们前来观看。

    他们可以把麦芽糖Sua出很多花样,可以拉得好长,有时快要掉到地,我们小孩惊叫起来,但男人们总能化险为夷。有惊无险。

    腊月二十三,母亲戴个草帽,穿着长衫,扎一根长扫把,一根短扫把,开始扫尘,去邪气。将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腊月二十三,杀猪过年。这几天也是天寒地冻,终于飘飘洒洒,落起了雪来。确也是增添了过年的氛围。

    那时候家家户户喂养的猪,都是自家田地种的萝卜、青菜、草和糠。肉吃起来味道香。

    父亲年轻时,不仅能写会算,工木一流,杀猪也是好手。

    这天八九点钟的光景,打完小鞭炮,父亲便在两三个人的帮助下,开始了杀猪。放血,刨毛,宰杀,动作稔熟,犹如疱丁解牛。我们小孩看得手痒,巴不得动手试一试呢。

    小孩观看后的福利,便是父亲取下两个猪腰子,抹点盐,用湿纸包扎好,放在土灶里烤。烤出来的猪腰子,香喷喷的,馋得让人流口水。

                                  三

    腊月二十四,我们便开始过年了。当然心中会猜测和等待哪个叔叔或姑姑,先来叫我们一家去过年。

    过年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是在家过年,而是先到叔叔或姑姑家过年呢?

    这其实是家族式的过年。从我小时候便是如此。

    我父亲有六兄妹。每年腊月二十四小年时,便商定好谁先过年,姑姑家,叔叔家轮流过,一直过到除夕。当然除夕是在爷爷奶奶家过。这也象征着家族团团圆圆。

    每到一位叔叔或姑姑家,都会等待全部家族人员到齐后,先祭祀祖先。然后放一个落地红大爆竹。踏着满地红的爆竹纸屑,大家在爆竹轻烟里纷纷入座。

    小孩先要依次给爷奶奶等长辈敬酒说祝词,然后才能落坐。

    欢乐写在每个人脸上。大人、小孩各坐一桌,席间有说有笑。大人们畅谈一年的收成,来年的打算。天南地北,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我们小孩一桌,吃着一年来最为丰盛的美食,喝着甜甜的香槟酒。可是喝太多也会醉哦。

    我们吃完之后,便会去捡爆竹玩或打雪仗。

    就这样,每天过着贵客般的享受。现在想来,都觉得那几天的日子好惬意,令人神往!

                              四

                           

    那个时候我们的村子里,都作兴请人写春联。觉得写出来喜庆,有新鮮感。

    大年三十这天,父亲会从商店买来红纸,毛笔,墨汁等工具写对联。我在一旁也帮着父亲把红纸裁成一条条或长或短的红纸条。父亲便用开水烫一下毛笔,后将墨汁倒入小碗中,铺纸醮墨,自信滿滿,气定神闲地自开始书写。

    我总是带着崇拜的眼神,看父亲那一笔一划间在红纸上写着。我对书法的兴趣,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不一会儿,一联春联便新鲜出炉了。我就负责摊开,放在地上阴干。

    爸爸的春联写得好,每年都会有亲戚和邻居来求字。所以这天我家上午很是热闹。

    除夕的晚上,母亲早早就把买来衣服和鞋子放在我房间。父亲会趁我不在,把压岁钱放在我枕头下。

    洗完脚,看一会儿春晚,便早早上床了。因为明天早上还有“秘密行动”。

    除夕之夜,八九点钟之后,鞭炮声便此起彼伏,东家刚息西家起。从三十晚上响到大年初一清晨(我们这里的传统,起得越早,便能早早开门迎财神爷)。

    此时的神州大地,呈现出一派普天同庆,热闹祥和的盛世景象。

    大年初一一清早,我便穿上新衣服,新鞋,几个口袋装满“弹药”(鞭炮,火柴,香烟或燃香),“奔赴战埸”。

    村里的小伙伴陆续集结在广埸上,二十多人到齐之后,大哥哥们商量好先去家“炸”新娘。然后我们小一点的屁颠屁颠跟在后面,浩浩荡荡,以壮声威。

    有的新郎新娘起得早,看到这支童子军的到来,便捧出喜糖每人分几颗。有的新娘新郎会拿出香烟每人一支,说些客气话。大家便朝天空扔一些鞭炮,以示炸过,便不炸新娘子。

    有的新郎新娘没起床的,也有的看到这些童子军就躲起来的新郎新娘,便成为我们的攻击目标。从大门扔,往窗子上扔,大家一起起哄。新娘新郎不堪其扰,便会投降求饶。乖乖发喜糖或每人一支烟。

    “炸”新娘,这是我故乡的一个传统。每年有新嫁来村里的媳妇。在大年初一,我们村里的童子军,便会去新娘家讨喜。

    初一给长辈拜年,初三拜鬼年,初二、初四到十五才到各亲戚家拜年。那便是吃吃喝喝,亲人聚会的好日子。

                                   

                              四 

    这便是儿时过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它早已尘封在记忆里,成为个人历史的一个符号。

    回不去的岁月,不堪回首的往昔。虽贫穷落后,但儿时的年味却是那样的浓厚,人情是那样的朴实。

    在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今天,人情早已淡漠。

    故乡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村子依旧在,破败已不堪。很多人都在东抚马路边,盖了新房;很多人在城里置了房产。早已是人去村空。

    现在再也闻不到炒米花、花生、豆子的香味了;再也没有机会围观做麦芽糖和杀猪的情景了;再也不会有机会去炸新娘了;家族式轮流过大年,再也不复存在了。

    这些儿时的年味和岁月,它存在于我记忆中,存在于那一代人心目中。

    人,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时代在变、物质在变、生活在变,、人心也在变。变得现实,变得功利。

    但更多的人,却依然心怀美好,却依然心存朴实,厚道。

    不变的是传承几千年的传统——过年;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祝福;不变的是对中国梦的向往。


    值此新春之际,祝愿简书的所有前辈,老师,文友:新年快乐!家庭幸福。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

    #羽西Ⅹ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丨年年岁岁过年似,岁岁年年味不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nq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