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一睁眼,就被新世相刷屏了,连老板张伟也出来站台卖课。
这波韭菜割的,很佛系,喵了一眼,当时的价格是14.9。
卖课的规则设置的相当“高明”,课程起步价9.9元,每增加一万人购买就涨价五块,不得不想到另一个家也很厉害的“新媒体”公司:网易,套路都是玩的溜溜的。
以职业本能,我简单分析了一下这个海报活动,断定又是一次刷屏事件:
海报设计符合品牌传播原则,直接说明了活动主题,内容,亮点,奖励和活动规则,创始人站台的照片很醒目新鲜,分销二维码可以自动生成,推广收益和排名实时显示,分销海报到朋友圈可以提升逼格,课程内容有广泛的需求,光自媒体人知识付费群体就巨大了,三组关键词案例,自带气场有品牌效应,价格低,先买先赚便宜,分销佣金设计。
而所谓知识付费,卖课程,收韭菜,套路都是相似的,毒鸡汤,你情我愿的喝。
其实真正冲着学习知识来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是围观看热闹,发朋友圈提升逼格,瞻仰下大佬的气场和头像,或者领导安排来学习,更多的是新媒体圈人的自嗨,你是哪种?
周一都是忙碌的,想到上午要开周会,改两个方案,下午去客户公司开会,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我没有选择凑热闹,只是间隙的留意一下,朋友圈已经被沦陷,我的好友里不管他是什么职业,似乎今天都成了新世相的粉丝,还有朋友主动让我讲讲对事件的看法。
下午忙完会议,再次打开微信时,新世相的课程推广刷屏活动已经被微信团队进行处罚,微信官方表示新世相通过多层抽成等方式,推广网络课程,违反了微信平台规则,课程最后的价格是44.9元,参与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也就是所说这次的课程新世相收了一百多万。
重点是,新世相把课程用户用软件管理拉到微信群矩阵,再让用户下载app,而所谓的下载app行为,导致了用户维权,激发了群怒。
做营销千万别把用户当傻子,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以下是我的几点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媒体和公司立场。
首先,从整个课程推广的流程看,新世相把用户用软件管理拉到微信群矩阵,用机器人管理社群,再让用户下载app,从微信群再倒流到app,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设置,也忽略了用户体验,微信群本身运营就很重,没有足够好的运营很容易死掉,也分散了流量,这些群的目的就是把用户倒流到app,简单直接粗暴,很容易激起反感,要知道,把韭菜放一起,韭菜也是会说话的。
很显然,微信官方表态,微信支持知识付费,但支持的是踏实的优质的内容创业,而非利用规则漏洞在微信生态圈钱的行为,这次处罚体现了微信团队始终表示出从用户和生态出发的价值观,做事风格雷厉风行,不掺沙子,法不责众,再大的号说封就封,再刷屏的行为说处罚就处罚。
再者,用户对于新世相的信任度也会有所降低,虽然新世相策划的逃离北上广深,丢书行动,堪称经典,是佛系文艺青年汇聚地,但是这次行动,对用户必然有伤害,忽略了用户体验,会影响到用户对新世相的品牌认知,会让人感觉这家公司虽然善于做营销,但是不太真诚。
此外,尽管知识付费今年一再被唱衰,个人以为这是用户心智走向成熟的过程,理性了,没那么焦虑了,所以不会屯那么多上不完的课程了,对于以后的知识付费也会更加提高戒心,买个课程也许会多个心眼,看清楚条件再来做分销。
另外,对于其他微信营销行为,代数和门槛响应也会随着用户的认知而提高,草根低智商会更难在微信生态收割,刷屏有风险,策划需谨慎。
在我们服务的大客户中,其实是很青睐新世相的广告投放,一次不低于50万的营销费用,令人咂舌,但是他们能激起话题,让用户参与,能让品牌迅速传播,有足够的曝光转化率。
然而,新世相作为一家商业机构,不是做慈善的,商业的本质和目的就是满足需求,创造持续的利润,他们策划这个课程推广,赚点流量和卖课钱也是无可厚非,这次事件的失败在于公关舆论的评估不足,网络舆论的力量太大,有点期待新世相后续的回应,另一方面站在悬崖边,微信官方选择了推,而不是拉,对于微信官方的力量有些小觑。
所以,让我们把焦点转移一下,抛开情绪,看看从这个事件,你学习到了什么?
你学到任何策划刷屏级病毒营销活动吗?你学到了如何做社群管理吗?你学到了如何做危机公关吗?你当时为什么会买课?为什么会转发朋友圈分销?现在为什么又要维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