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听课,至少对各类公开课、名家展示课,始终痴迷沉醉。这些年下来,少说也听了千多节课,阅读过的教学设计,更是以千节来论。加之,自己也是时常挑战公开课教学,深知其中的艰辛。所以,对于那些勇于在众人面前展示教学的老师,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22位选手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用大量汗水和无尽的精力,用心装扮被人忽视的小黑孩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当然,比赛是残酷的,几家欢喜几家愁。3:4:3的打分高压线,注定有人要进入最后一个3。虽然,我们可以说,“虽败犹荣”,“重在参与”,“过程比结果更美好”,但说归说,得三等奖终究是伤心的事情。
作为经历过多次失败的人,我每次观课,特别留意一些课堂发挥不大好的选手。优秀的课,赞美的语言多我一个人不算多,少我一个人不算少。可失意的选手,则不然。
三天的赛课,萦绕我心头最深刻的一幕是一个孤独离开的身影。那天,我从家到会场的时间刚刚踩在点上,进门的一刻,也是选手喊上课的时候。从选手第一句话,我就发现选手虽然努力表现出最佳水平,但与前几位靓女相比,差距不小。其实,课上的很有激情,只是整体效果不大好。四十分钟匆匆而过,在我眼前上演过多次的课后场景竟然没有出现。
一般情况下,每个选手上课前,下课后,选手所在学校总会安排一些老师帮忙搬运教具,安排学生。这节课却没有(课前,去的晚,不知)。由于课间只有十分钟,为了省时间,下一位选手的团队一窝蜂涌上来时,争分夺秒布置教学用具。这位选手教具也很多,只见她一个人孤独又落寞的一桌桌收拾。先搬到舞台后面的空闲桌子上,再一件件搬到台下。整个过程,都是她一人默默地做。一直到课开始后十多分钟,才见她在台下将教具整理完毕。这个场景之所以刺痛我,是因为强烈的对比。一边是大兵团密切分工,忙碌不止。一边是孤独落寞,一人默默无闻。或许大家将注意都聚焦到对下一节课的期待上,没有人在意一个完成课的人。
每次我们学校老师讲课,我都自行安排几人帮忙。相关注意事项,也会根据以往我的经验做一些细节上的安排和提醒。即使没有事,人多,也会让讲课教师心理安慰不少,缓解讲课教师上课前的紧张感。下课也是如此。课无论讲的好坏,帮忙的人多,心里也会增添几分暖意。
记得六七年前,我讲综合实践活动课,当初对这个课一无所知,也无人指导。全凭盲劲,闯劲。当时还在老家居住,县城房子尚在装修中。由于课抽的是下午,会场中午关门。中午吃过饭,没地方去,加之紧张,便独自一人坐在马路边的路沿石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心里五味杂陈。
这几年,我所在的学校,无论谁有幸在公开课舞台上展示自我,绝对不会出现独自作战的场景了。没想到这次遇到这样曾经的一幕。也算是勾起既往回忆。
课讲完了,成绩也当场公布。可这件事还是萦绕脑际,无法释怀。我不由得疑问,在今天的教研氛围中,怎么还会出现这样一幕呢?原因在哪里?无论怎样的忙碌,总可以抽出一两人,伸出一两双手。
若论教研成败,说系于一人,未必错,未必对;说系于团队,未必错,未必对。说系于一人,则那人能主其事;说系于团队,则团队能成其事。否则,均无益于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