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作者: bu良青 | 来源:发表于2018-01-08 21:58 被阅读25次

    王守仁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不嫌弃弟子,不挑剔门人,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将自己几十年之所学倾囊传授,他虚心解答疑问,时刻检讨着自己的不足,没有门户之见,也不搞学术纷争。据我所知,能够这样做的,似乎只有两千年前的那位仁兄——孔子。

    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

    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明朝那些事儿(Kindle位置15121-15123).Kindle版本.

    最初知道王阳明先生,是大一时学姐安利的《明朝那些事儿》里看到的,当时看到这里,只觉得先生是要哪般,才能让作者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虽然阅读已久,但是心中却一直记着先生的种种,就如老师上课说的:“王阳明在事功、学问、德性皆有非常高的造诣,当初从书中读到先生,只是感叹于其理念、以及带兵除寇,对其心学只是好奇,却一直没有机会深读,本来开学后kindle有活动时就已经买下《传习录》,上课听到老师推荐的书单里有,就下定决心就借这个机会好好了解一番。

    版本

    我从kindle商店里买到的是明隆庆年初刻版《传习录》。

    当初阅读前言时,得知《传习录》成书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弟子徐爱、薛侃、陆澄先收录了与先生所讨论关于《大学》的对话129条,刊刻成《传习录》上。王阳明逝世后28年,钱德洪整理先师学说,重编《传习录,又有了9篇《论学书》,即《传习录中》。再加上先生逝世后,钱德洪用时约三年收录遗言,后经增补,才成了如今的《传习录下》。后经钱德洪四处奔走,终于成书,我读的这本于隆庆六年谢廷杰所刻后加上现代的译注,才完成了我如今读的这本书。不禁感叹:一些伟大的思想的流传,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努力,才有了让后世得以学习并受益匪浅的这本《传习录》,特别感恩传播先生心学的这些贤士们。

    前言

    在读《传习录》的过程中,对开篇的前言,虽努力看,却太多看不懂。期间琐事众多,又临近期末,每天只能利用午休的时间来阅读,到今天只看了八成,码字这会又回顾了下前言,方明白前言是用心的将先生传奇的一生、先生的心学学说和传习录成书的不易,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据记载王阳明出生后,至5岁尚不能言,但已能默记祖父读过的书。有一天,一个高僧从其家门口过,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其祖父便根据《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便能言。

    先生的精神追求,用好友湛甘泉在先生墓志铭上所说,“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先生的诸多经历,在此便不一一赘述了。

    思想

    心即理

    先生早年也穷索朱子格物之学,然而“亭前格竹”的失败使得他对于这样一种格物之学丧失了信心。经过泛滥佛老的阶段,最终他在龙场时顿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王阳明(作者),张靖杰(译者).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全译全注)(p.16).江苏文艺出版社.Kindle版本.

    在先生的理解中,道德行为并不仰赖外在的规训与惩戒,而是源于内在的道德意志,并且,当且仅当人的善心发动之时的为善行为才具有价值,否则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知行合一

    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作者),张靖杰(译者).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全译全注)(p.10).江苏文艺出版社.Kindle版本.

    就像我们很多人都道理都明白,缺不能够表现出来,印象比较深刻,书中也多次提到如:“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色自然会喜欢,并非将见的活动与喜欢的感情分开来,闻到恶臭自然会厌恶,并非先闻到恶臭再有厌恶的感情。恶的知觉活动与厌恶的行为并不分离。因此,在个人修养的问题上,王阳明强调:功夫即本体,将知视作为本体,那么行的功夫也自然蕴含于其中,两者相即不离。

    这也是自己平时会意识到缺没法根除的毛病,值得自己注意。

    有人问先生关于知行合一,先生说先生说:“这就必须了解我的立言宗旨。“如今人的做学问,把知与行分作两件事,所以有一个念头发动,即便是不善的,只因为没有去实行,就不去禁止它。先生之所以提倡说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之处便已经是实行了。意念发动之处有不善,就要将这个不善的念头克去,需要彻底根除,使得不善之念不能在心中潜伏。

    因此,在个人修养的问题上,先生强调:功夫即本体,将知视作为本体,那么行的功夫也自然蕴含于其中,两者相即不离。

    致良知

    读到书中的“良知”是,总会想起来去年寒假在家中也是因为好奇读的罗伯特·M.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面不时会提到的“良质”相比较,虽然当初看的是实体书,将近一年也无太深的印象,但是总觉得先生所讲的良知与这个良质有相似之处。

    先生认为,致知就是致心之良知,是《孟子》提出的“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也是《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致知”二字。

    先生有名的天泉证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看出,先生认为心体无善无恶,正心的功夫即是要维持心体的中正平和,不受任何善恶之念的干扰。

    在此意义上,正心即是诚意,诚意即是致知,致知即是格物。四者并无决然的区分,而仅仅是条目的不同。

    《传习录下》里有一句话先生的话很好的诠释了良知的作用: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王阳明(作者),张靖杰(译者).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全译全注)(pp.223-224).江苏文艺出版社.Kindle版本.

    其他

    此外,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先生在直到学生徐爱有偷偷记录自己与之的对话时说:圣贤教导人们,就像医生用药,都是根据病情来开方子,考察病人体质的虚实温凉、病理的阴阳内外来时时增减药量。关键只在治病,怎样用药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说法。”如果没有“对症下药”,只怕会误导别人,那样怕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老师对于学生的考虑周全也不过如此吧。

    有人问圣人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以至于无穷,是不是因为预先都研究过吗。先生用镜子比作圣人:圣人的心就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正是因为镜子明亮,一旦有东西出现在镜子前面就能有所感应,没有东西能够不被照到。镜子过去所照的东西不会滞留在镜子里,未曾照过的东西也不可能事先就存留在镜子里。

    所以,我们做学问、学习,因此,只要担心自己的镜子是否明亮,不需要考虑事物出现在镜子前面时能否照见。

    这个比喻给觉得学识无止境的自己一个很好的指引。

    对于那些想取捷径的学生,先生告诫他们,起初用功,好比汹涌的浊水,才贮藏在缸里,虽然静止不动了,也还是浑浊的。必须澄定的时间长了,水中的渣滓才会沉淀下来,才会变为清水。你只要在良知上下功夫,良知存养久了,漆黑的地方自然能光明起来。如今我们学习,做实验,以及之后工作,科研,都难免会有想投机取巧的想法,这个比喻可以引以为戒。

    读后

    之前就看到有说,集义、积德、养气、修身,四者是一件事。《传习录》相当于是四书的学习辅导材料,如果不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都读得烂熟,还对程朱理学都有了解,根本读不了传习录。

    所以我读《传习录》,会觉得其中好多词语都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名词,直到现在回过头在看,也大有此意。

    所以也导致了通篇自己真正领悟的东西不是太多,还需要从书里摘录,还望老师见谅。

    没有细心研读过四书和程、朱以及其他历史上儒学的大家,自然会觉得吃力。老师上课时介绍也是先讲的《诗经》、《论语》、《近思录》,才讲到《传习录》。之后对这些都有一定的了解了,也不断要回到四书和程朱以及其他儒学书籍,一遍又一遍重新学习,才能有用。

    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语,不敢以致解承,而惟以实体得。

    亲自修养,默默领悟,以实际体验来获得,方可日益精深。

    写在最后

    自从自己进入大学以后,接触到的很多比较厉害的学长学姐以及老师,以及各种给新生的课,都会提到读书。对于从小县城里长大的我来说,之前能接触到书籍的机会也着实有限,所以来到大学后一直比较注重这方面。

    从大一刚上来读各种畅销书、名著,到大一下读一些名作,大二读名人传记、读历史、到现在开始接触哲学和思想。虽然很多书读后可能并不会当时受益,但我一直觉得,从书中所读来的那些哲理,那些故事,总会在之后需要的时候想起。而有些知识、有些东西,以及一些经验,知道就是知道,能少走很多弯路,也能有自己的世界观,而不人云亦云。

    当初立下的四年百本的誓言,到这学期买了iPad后涉猎更加广泛,估计也早过半百了。

    老师上课时推荐的数目,日后有机会一定会读,毕竟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我也从中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最后感谢老师的辛苦授教,老师课堂讲的很多人、事,学生都受益匪浅。

    祝:

    老师身体健康,科研顺利。


    中西方文化比较,顺便读了《传习录》,日后读经典后再回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si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