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Erikson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他认为人的一生是由自我意识主导的,而自我意识的起点则是一个孩子(4岁之前)从父母那里收到的基本信任。
因为被信任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这让我想起乔布斯说他小时候得知自己是被父母捡来的孩子时回家大哭着问自己的养父母是不是真的,他的养父母告诉他:你不是被捡来的,你是被我们精心挑选的。
这句话所带来的感觉对于乔布斯来说“太棒了”。
因为这是一种“被需要”和“被信任”的感觉。
Erikson把在学龄前经历的第二种阶段称为“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阶段是儿童意志成熟的时期。也是需要父母的保护和惩罚(纠正)时期。
这让我感到,或许性格当中的胆怯、害羞的形成,除了一部分先天因素,还与后期环境的塑造有关。也许你的胆怯和害羞是被后天助长了,而你本来可以克服或规避它。
第三阶段是“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如果主动探究(比如想象力)的行为得到鼓励,则会形成主动性,进而获得”目的感”;反之则会失去自信心,生活也是听之任之,不会开创自己的未来。
在Erikson看来,目的是“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所以一切因为“失败”、“愧疚”和“被恐惧所限制”的背后,都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不是因为不够勇敢和性格、天赋所致,而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和“夸奖”去推动他自身的原动力,而这一切都根植于“被信任”。
成年人要学会做自己的父母,引导自己去化解童年教育带来的创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