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字是需要引起读者共鸣的,越好的文字能够被越多的读者认同,越过语言,越过年龄,越过民族。
这种好的定义很少留在语言的表面,几近奢华的文字不能挽留大多读者。能够俘获人心更多的是作者用文字所塑造的世界,思想的灼灼丰华。从这些年的若贝尔文学奖来看,倘若一位作家能够用真实姣好的文字,表达着几代人都会认同的思想,甚至带些民族的,魔幻的色彩,那么即是著作,即使现在还在尘封在时间大流中。
纵观创作平台,我想很多人同我一样热爱着文字。至于如何去成为一个大家,而不是生活的自怨自艾者。这是需要谦卑的心态,夹着勇气,去承认别人的优秀与卓越。一路上,每个人或多或少会自恃拥有着与众不同的能力,也许真的有着,但也确实平凡着。
百无聊赖的时候,多读些文字,寻找那些能表达自己的心情,能够安慰自己的文字,我觉得是剂良药。
印象中《霍乱时期的爱情》,小说的文字一般更有代入感。这是我大学一段空档期读的。还记得暑假那会的我在准备考研,图书馆幸运地接触到了这本书。书让人不知不觉思路随着故事的情节深入。书很好的回答了爱情的方式,或许轰轰烈烈,或许极端,又或许一辈子的等待。但说实话,这本书更多吸引我的是独特的陈述形式和令人难以琢磨的故事的情节,倘若我再静心来再去拜读,也是这两方面。我想,这是一部优秀小说争取应该兼得的。
经常去图书馆,发现东野圭吾先生的小说确实比较受欢迎,也并不是说村上先生的作品相对拙劣。这好比品牌的定义,东野圭吾的先生的读者偏向情节悬疑;而村上春树的读者更多会偏爱文字下的思考。
此外,我更多读的是一些治愈的文字。好的文字我经常做摘录,闲暇时信手拿来欣赏。但却是有这么几本书,我觉得简单的摘录,并不尊重作者。因为书中的作者的经历介绍,最终为他最后几句的人生思考做了铺垫。因此,在我几次搬家的时候,这几本始终如一地放在我窗前,即使讲真,不曾翻阅,但求一种陪伴一般。
周宏翔的《当我与世界独处的时候》就是其中之一。印象中,应该是微信公众号推荐而得知。而自己觉得不错,也并没有从书馆借阅。我其实并没有百科过作者的资料,但从文字,我总觉某时某刻,自己的迷茫被很好的表达了。他一位应该也在他的经历中不断成长的作家。这让我抬起头,思考着自己的出路--如何统筹语言真实和优质的思想。
老天爷肯定会给一些人赏饭的。我常常听到一些人评论一些人的卓越时。譬如王菲那天籁般的嗓音,又如最近综艺节目的达人。也许一部分被赏饭的更多,致使很容易发现其所擅长的领域。相较,一部分被恩赐的饭少些。需要在不断的尝试中,甚至接近绝望对话中,来诘问出自己的天分。或许,最终的回答,是你根本没有,那么,坚持就已经很重要了。现在社会尽管严酷,但不会亏待愿意劳动的人。
文字稀稀落落,但表达的思想终其一句,多思多做,脚踏实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