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一池
初春的荷塘,枯枝覆盖,绿藻泛滥,无数黑黢黢的浮游植物漂浮着,阵阵腐烂的气息扑鼻而来。这番破败,犹如闻一多笔下的死水。作为新区名片的积翠湖的荷塘,在初春十分无人管理,池塘内的生物随意繁殖,一切都在残荷上叠加,最终形成了腐烂不堪的池塘生态。如果及时清理,也许荷塘会有另一番景象。
万事万物都存在叠加效应,不论什么结构,一旦生成,就会有相关因素不断地叠加进来。事务在叠加过程中不断进化,偏离初始目标。个人如此,社会如此,国家如此。眼前的这一汪“死水”,正契合《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对明代官场的描述。
明代通过取消宰相制,军事、行政和监察的职能分化,将军事系统和官僚系统分化、权力弱化,来强化君主集权;通过分封制,以实现边疆安全和军队忠诚;以低薪和严惩腐败确保官僚的廉洁;运用锦衣卫加强对官僚的监督与控制,以确保整个官僚体系的忠诚。
然而制度运行最终偏离了设计的初衷,成为捆绑、约束每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官僚,甚至令皇帝都感到窒息。想勤政爱民的皇帝,最终发现自己啥也做不成;想改革的大臣,改革被反对和推翻;有功的被杀,没功的瞎逼逼。但凡有点作为的,都成为攻击的对象。即使不当时攻击,也会被秋后算账。皇帝和官员都被道德绑架,谁都难做成事,以至于整个朝廷僵化,缺乏执政能力。
当所有人都感到窒息时,为什么明朝不能纠偏呢?为什么明朝错失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机遇,所有人联合起来糟蹋国运?为什么面临问题时,所有的大臣都不说话?一旦有大臣提出了方案并解决了问题,最终都有人秋后算账呢?为什么这个政权体系的决策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长期处于失灵状态?为什么君臣关系、官僚关系、官民关系始终那么别扭?为什么以低薪、严惩却始终难以杜绝贪腐?为什么整个系统中所有人的主动性都没有被调动起来,为什么所有人都陷入了内斗之中?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要解决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众的安居乐业的问题,他们设计的政治制度,既有前朝的制度遗迹,也有对前朝教训的改进。中国两千多年来都在中央集权体制的框架下进行制度累积,在不断的制度试错中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修补。每个朝代面对同样的问题,提供集权体制下的不同解决方案的实践。探索前朝政治方案的背后逻辑与经验教训,有利于理解后朝的政治制度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