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好作品和优秀的设计师并不缺乏,只是是否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让他们展示,于是,设计比赛出现了。但随着发展,设计比赛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同质化,这个时候,关于比赛的说法也就多了。那么设计师要不要参加比赛?比赛究竟能带给设计师什么?设计师又应该如何看待输赢?
出品|逸舍网
文|小仙女
视频|鱼鱼
采访|屈煜 袁蓉蓉
本期逸·有曰邀请到易高国际设计师郭俊、闫文涛,盘古设计设计师刘佳乐、田伟,斯威特设计师段晓虎、闫克伦来共同探讨。
对于比赛,6位设计师都认为,设计师有必要也应该多去参加,但也都阐述了自己对待比赛输赢的心态。
“对自己的设计要自信”
“比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郭俊认为设计比赛就是设计美学的一个舞台,每个设计师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把作品的思想、理念传达给大家。
在郭俊看来,作为一个比赛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得奖。
“有足够的自信拿出作品让大家欣赏,因为我的作品必然是花费了我很多的心思、精力、时间的;不管在视觉效果还是实用效果上,我和业主都是比较满意的,在我目前的设计思维上达到了一个极致。”
“让更多人了解室内设计”
虽然近十年的发展,让人们对室内设计有了更多了解,但依旧会有很多人会说,“设计还要收费呀?”
闫文涛认为,室内设计所展示出的是设计师与业主之间的沟通结晶,在设计比赛之上去展示这一结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室内设计。
“比赛这个平台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当今的设计潮流,让更多人知道,室内设计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个行业是在不断壮大的,我们是越来越好的。”
“享受竞争带来的乐趣”
作为一名刚刚在比赛中获奖的年轻设计师,刘佳乐认为参加比赛,最重要的是享受比赛所带来的竞争感,享受竞争带来的乐趣,“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和同行去竞争,这是一种乐趣。除此之外,从同行的设计作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是给自己一个提升的机会。”
同时,刘佳乐认为参赛,每个人就是想拿奖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觉得既然是拿自己最好的作品去参加比赛,不可能是去走过场的,肯定想拿奖。但是如果没得奖,也没必要沮丧,就继续努力。”
“设计这行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我不太参加比赛,名和利的问题,我不太在乎这些。”田伟说道。
尽管如此,田伟认为,设计师还是应该去参加一些比赛,“房地产越炒越热,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设计行业也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行业是要是活到老学到的。比如高文安、梁志天,他们依旧在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4635/42d70c5dac6035b4.png)
因此,在田伟看来,参加比赛不是为了名气、利益,而是去学习每个设计师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开拓自己的思路。
“比赛就像一场考试”
“以前总说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对于设计师而言,没有那么多的考试,那么去参加比赛,去了解自己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总结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有助于个人进步。”段晓虎如是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4635/5efbae039e1fedc5.png)
他认为设计其实是一门艺术,没有一个唯一的衡量标准,一个作品会有人肯定,也会有人否定,只有多去参加一些比赛,才能看出高低之分。
“设计比赛是一场大沙龙”
“参不参加比赛,因人而异吧。我觉得应该多参加一些比赛,时间在于自己,看你怎么去分配。”
闫克伦表示,设计比赛中每个参赛者都做过很多设计案例,每个人都是彼此的老师,去参加总会有所收获的,“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参赛,不要总是奔着奖去。奔着奖去,期望值很高,但你的设计做的没那么透彻。比赛就是一个很大的设计沙龙,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流学习。”
小逸有曰
现在各种各样的赛事越来越多,有高有低,水平也层次不齐,而对于赛事繁多,业内也有批评的声音。
但小逸认为,大可不必如此严苛。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正处于上升发展时期,从促进行业发展、挖掘优秀人才的角度来讲,多些不同层次的赛事是好事。至于是否参赛,参加何种级别的赛事,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而作为一个比赛,说最精彩的部分不是得奖,小逸觉得有些牵强,毕竟颁奖盛典所带来的刺激就十分可观。
但是,过程同样重要。
设计师把自己的作品提交,在这个过程他已经在重新的检验自己,他要把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他会知道其他的同业或者是对手怎样去创作不同的设计。这就像回到学校,要交一份功课给老师评价,你有时候拿A,也有可能拿C。多参与设计比赛,就算失败,有一些失败的经验积累才可以使得你可以更上一层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