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外甥中秋佳节带女朋友回来了,全家喜不自胜。
两大桌美味佳肴摆上桌,十几口人需要相继入座,桌次如何安排我责无旁贷。
老爸老妈理所当然地坐在最里面的座位,背北朝南,俗称“上位”。第一次进家门的外甥和他的女朋友安排紧邻爸妈的东坐,俗称“次坐”,连年长的哥哥和姐夫都退居到“西坐”,紧邻“新人”而坐的是外甥女和我的女儿,原因是怕外甥女票拘谨,不敢言语,特别安排两个年龄相近的小姑娘相陪,很人性化。至于我们姐妹三人,安排在最次的位置背南朝北,方便添菜加菜。看上去,老爹对我的安排相当满意。
席间觥筹交错,相谈甚欢。爸妈不停地给外甥媳妇夹菜、劝饮料,弄的小姑娘都快吃不下去了。哥哥发表感言,为外甥媳妇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老妈连忙奉上大红包),为我们家的第三代人注入新鲜的血液,壮大了队伍云云。
有趣的是劝菜环节,今年一改往昔风范,哥哥、姐夫和妹夫不再攀酒,反到劝起菜来,主厨妹妹也附和:“对呀,不能浪费,崇尚光盘行动。”我则大声宣布:“卖菜需要配上文案,来来来,这盘烧茄子派给晨溪(外甥女)来卖。”外甥女毫不推辞,手指这盘烧茄子,像导游又像售楼小姐:“这是我小姨得到厨神亲传的烧茄子,外焦里嫩,色香味俱全,辅料加以葱姜蒜、西红柿,大家先尝一尝,用口碑说话。”哈哈,像模像样,首战告捷。接下来,女儿卖了大闸蟹,侄子卖了烤鹅,小外甥和儿子也纷纷效仿,要卖牛肉和猪蹄,可是,大家实在吃不下去了,场面热闹温馨。我想,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眼见大家吃完饭,要收拾碗筷了,老爹才把他的最后几口饭扒拉入口,小外甥不解其意:“姥爷,你今天吃的最慢。”姥姥连忙解释:“你姥爷这是讲究待客之规矩,不等客人吃完,他是不会先放下碗筷的。”
像父亲这样的待客礼仪我还是略知一二的。小时候,因为家贫更是因为礼节,家里来了客人,做了好吃的饭菜,小孩子是不能上桌吃饭的,要等客人吃完,剩余饭菜端到厨房里才能轮到嘴馋的小孩子们。
陪客的主人,席间会给客人夹菜、劝菜、添饭,客人吃完放下碗筷主人方可吃完最后一口饭。
家里尊贵的客人远道而来,是需要立即打上几个荷包蛋垫吧一下,以示尊重。鲜红的红糖水,沉浮几颗白白嫩嫩的荷包蛋,是我儿时最嘴馋的记忆之一。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物质的横流,饭菜早已足够满足主、客之需要。大人、小孩子们都可以敞开来吃,可是,那些饭桌礼仪,待客之道,需要学习和发扬的仍需继承下来,那些优秀的酒文化仍需沿袭下去,这叫传承。
我们这一代,如果没有以身作则,恐怕老祖宗的优秀传统要失传了。
礼节、规矩在心中,我践行,我快乐,我更是责无旁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