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今天我们想聊聊这个女孩的故事,聊聊她对于贫穷清醒认识、对学习的执着追求、对未来的笃定期盼,这些,是这个夏天里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想吃学习的苦那就要吃生活的苦01
王心仪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年轻时吃学习的苦,苦是暂时的。因家境贫困,高考结束后,经高中物理老师介绍,她在保定一家辅导机构做辅导员。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之时,她正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
不想吃学习的苦那就要吃生活的苦
而在此之前,她家的全部经济来源就是“两亩贫瘠的土地和父亲打工的收入”。
随着王心仪的故事被更多人了解,她的一篇文章《感谢贫穷》,也在近日刷爆了朋友圈,很多人为之动容、流泪,但最引人深思的,是文中这样两句话:
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可见一直以来,这个饱受生活苦难的家庭,非但没有被贫穷压倒,反而因此更坚信知识的力量,一张北大通知书,也许不能保证给她和她的家人安稳无虞的未来,但至少,这会让他们未来的路走得容易一些,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平台上去谋求改变命运。
02
人生前期不吃苦,后面的日子会让你更苦。
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你吃过的苦,总会在不经意间回报你;
同样,你偷过的懒,也都暗暗挖好了坑,在某处等着你坠落。就像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写的: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不想吃学习的苦那就要吃生活的苦还记得那个“高考交白卷”的少年吗?他叫徐孟南,出于对教育制度的不满,他在2008年参加高考时,在高考试卷上乱写一通交卷,并决定不打算继续上学,随着父亲外出打工。然而,离开校园才知道,打工的日子比学校里苦得多。“流水线的工作比较简单,但是也很辛苦,每天7点多就需要起来工作,上班时间都在10个小时,有的时候需要加班就会更辛苦一些。”徐孟南说,“这样的工作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是每天在做重复的工作,但是如果现在想要换好一些的工作,都需要比较高的学历,而我只是高中毕业。
去年,他重回高中校园,时隔十年,他准备再次参加高考,并坦言自己不奢望能够考上本科,他的目标是希望先考上大专,以后有机会再继续深造。是什么让这个当年试应试教育为敝履的少年,重新回到高考考场呢?
是生活的苦。如果说学习上的苦是暂时的,那生活的苦,则一眼望不到边,并会让人失去改变处境的动力和时间,越陷越深。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为了探求贫穷的真相,隐姓埋名,体验低薪阶层如何生活。
她去了不同的城市,换了零售、清洁、老人服务等六种工作,最后发现自己陷入僵局:因为没钱,要住在偏远的地方 → 花费大量时间在上班路上 → 用于提升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发现更好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 → 想要做更多兼职来应对生活的成本 → 沦为工作机器,心理崩溃,选择放弃……
不想吃学习的苦那就要吃生活的苦吃生活的苦,耗尽了时间、钱财、精力,让人没了吃学习的苦的机会。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只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使精神上的痛苦变为某种麻木,以至使思维局限在机械性活动中。
也就是说,生活的苦,会渐渐让人失去对它的感知力。而且,这种苦可以通过娱乐来自我麻痹——刷刷抖音、快手,打打牌喝喝酒,日复一日,对生活的期待逐步降低。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人:他们宁愿选择每月靠家里人给零花钱度日,也不愿选择自食其力谋一份工作;他们宁愿选择把时间浪费在和小商贩砍价,也想不到多花一块钱去学习新知识。
所以,人生前期不吃苦,后面的生活会让你更苦。而且这种苦,会死死压住你,让你无法翻身。
03
不要在最好的年纪,把自己锈成一块铁
不知道年轻的你有没有想过,老师和家长,为什么宁愿你现在不快乐,也要苦苦逼你学习?因为他们深知,学习力,真的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明天的太阳,当然还和今天的一样,但你已经不是那个你。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的可塑性,都是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减的。匆匆流逝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人。
不想吃学习的苦那就要吃生活的苦孩子们,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你谈恋爱做小买卖的时间你这辈子有的是。
可你学习的时间就那几年,决定你命运的高考,你也未必有勇气复读。
说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可是有些事根本没机会再来一次。
趁年轻,一定要好好打磨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放弃最容易的那条路——学习。
不想吃学习的苦那就要吃生活的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