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下毕业季,一段无法回避的酸爽岁月。
小升初的压力,必须面对;少年们青春前期的各种神表现,无法回避。
尤其对于我这样寄宿学校的老班,要想不变成灭绝师太,就必须攻“心”为上。
电影课程,就是照亮心灵的一道光,与影。
光,每部电影都是一个经典的人类故事,都为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完美的人生范本。影,则通过电影主题的讨论,为孩子带来更多思考的角度,看到冰山之下,在思辨中了解自我,认识世界,学会选择。
得天独厚,我的孩子们已经在五年半的小学生活中尽享了近400部中外经典电影的饕餮盛宴。学校每个星期三晚上,是全校孩子热爱的电影之夜,他们是那样的自由放松,光彩陆离的声像牢牢占据了他们的眼睛和心灵,又有美味的零食和忍不住的议论跟小伙伴们分享,看到精彩紧张的地方,整间教室仿佛都屏住了呼吸,而看到主角历经艰险王者归来,又不约而同爆发出热情的欢呼……天使的生活,一定就是吃着零食看着电影吧。
这实在是太超值的教育投入了,电影不但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生命之初,为他们提供了太多很棒的生命故事的蓝本,和教室里的海量阅读,学期末的童话剧一起,成为了孩子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看的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需要。越经典的电影,可供解读讨论的主题就越深刻,如何不只流于故事带来的感动,而能更深入追溯到人物更深层的冲突,去理解二难困境中人物做出的选择,去理解人性,而不只是简单地贴一个标签,从而开拓自己生命的宽度与深度。这是我最初的思考。
于是,就有了小毛虫教室2017年2月至6月四个月的电影课程。
专为毕业季设计的电影课程。
并鼓动孩子,把我们小学最后的这四个月,也活成一部精彩的电影。
当剧本有了令人期待的结局时,情节自动就找上门来。四年级小溪流教室的肖丽娟老师听说我要做电影课程的消息后,申请也让小溪流们一起参与,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还真不是两间教室的差异,尤其我们是毕业特供。虽然我有些犹豫,但转念一想,对于电影课程的教育观察来说,也是提供了珍贵的参照,所以,大手一挥:许你们一起玩。而这帮小家伙们也确实没有令人失望,电影之旅中表现相当惊艳。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 周三晚电影之夜,六年级的小毛虫们和四年级的小溪流们分别在自己的教室观看马老师选定的电影。
2 周四午读时,两个班的孩子完成对本电影的情节梳理以及疑问点。这样方便老师知道孩子们对于电影的基本故事以及主题方面了解了多少,从而在主题探讨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3 周四晚上两节晚自习,在更宽大的小溪流教室,80个孩子和一些对课程感兴趣的老师一起参与电影的主题讨论。
4 主题讨论结束后,孩子们再次梳理自己的思路,写出电影影评。
5 老师批改,分享交流、展示发表。
![](https://img.haomeiwen.com/i5594514/655a876bcaf7c55d.jpg)
(2)
在电影课程的排序上,一开始以预设为主,比如我所做的第一个主题单元,是有关“战争·人性”的,我选择了《美丽人生》、《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四部电影。
《美丽人生》讲了一个伟大的父亲是怎样在二战集中营中用爱创造了奇迹的故事。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主人公基度不愿意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于是哄骗儿子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儿子对基度的话信以为真,强忍了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他最后真的看到了坦克,找到了妈妈,在那段最黑暗的时光里活成了童话。
《拯救大兵瑞恩》描述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辛德勒的名单》则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则从一个纳粹军官的孩子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同样悲惨的故事。八岁的小男孩布鲁诺,因为父亲升职调遣到一个偏远郊区而倍感无聊,他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很奇怪的农场,人们都穿着条纹睡衣在干活。正当他想试着多去了解一些的时候,又被警告不许接近那里。实际上这就是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后来有一天布鲁诺在花园里不小心把膝盖碰伤了。在厨房干活的穿着条纹睡衣的小孩帕维尔赶过来帮助他包扎了伤口。两人从此结为了好友。布鲁诺也更多接触到围墙另一边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们,布鲁诺有了新朋友什穆埃尔,听说什穆埃尔的父亲已经失踪三天了,布鲁诺决定为好朋友做些事情,于是也穿上了一件条纹睡衣,从一块松动的铁丝网下爬进集中营。但那天正是他的纳粹军官爸爸下令把所有犹太人送进焚尸炉的日子……
很显然,这四部电影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纳粹集中营的那段历史,《拯救大兵瑞恩》我带领学生探讨“要不要八个救一个”这个主题,讨论中自然涉及到了《苏利文法案》,孩子们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民为国之本。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但国家同样对牺牲将士及其家属有抚恤之责。《苏利文法案》更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国家对于家庭中独子服役特殊情况的关怀。因此,马歇尔将军下达拯救命令是合理的。
但问题又来了,负责去拯救的八个人他们自己又是怎么看待这个拯救命令的?
经过对电影细节的回顾,孩子们看到了人物的变化,也看到了人性更复杂的层面,大部分士兵是不认同的,即使是领导者米勒上尉,也只是出于“执行命令”的考虑,“我们在这不是为了做正确的事,而是为了执行命令。”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士兵的态度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而同学们也惊讶地发现,八人拯救小队除了2名士兵是在过程中死亡的,其他6名都是自愿选择留下,参加守桥斗争中战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牺牲跟瑞恩并无直接关系。而让他们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就是中士的这番心声:
“既然瑞恩这小子执意不走,但我们已经找到他,算是完成任务。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去,二是留下来陪他作战。如果你问我的选择,我会说留下。这样如果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也许会觉得拯救大兵瑞恩是我们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完成的一件无比伟大的杰作。”
讨论到这里应该很深入了吧,但是我又提出了几个小话题,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又活跃起来:
1 如何评价拯救小队里的胆小鬼厄本,正是他的怯懦,给小队带来伤亡。
2 他们路上抓到的德国鬼子俘虏该不该放?因为到故事的结尾,米勒上尉是被他们放走的那个德国俘虏击中身亡的。
3 拯救小队很幸运,他们救的瑞恩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坚决不撤离阵地。那么,如果他们救的是个胆小鬼瑞恩呢?
4 盟军狙击手杰克森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每次狙击敌人前,都要虔诚的祈祷上帝,可是敌军中也同样有虔诚的基督徒啊,如果上帝与我们同在,那么谁与敌军同在呢?
这些话题极富挑战,给孩子们带来极大的讨论空间,也就是在这样的思辨中,有关正义,有关战争中的规则,有关人性等主题,也就越辩越明了。
而越到最后,孩子们也就越发理解,战争是人类世界最残酷的事情,但在这最残酷的战争中,人性却依然可以高贵地闪烁着光辉。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的是好好活着,别辜负生命。
《美丽人生》中伟大的父爱,《辛德勒的名单》中一个本来是纳粹党员的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却改变了初衷,用全部的力量去拯救犹太人,《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既无比悲惨,又颇具讽刺,冷酷无情的纳粹军官居然意外地断送了自己儿子的性命。这些不同的角度,都在讲述着一个沉重的主题——时代的悲剧,战争的悲剧,人性的悲剧。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活着,又是多么不容易。
这是贺禹婷在《辛德勒的名单》电影课后写下的影评中的一段,分析了德国投机商,嗜钱如命的辛德勒是如何完成了人性的转化的。
看到这一幕,我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草菅人命。无论是孩子还是妇女,都无一例外地被拖出了房间,无论是老人还是伤残,都被子弹贯穿——一枪四个……直到夜晚,屠杀仍未停止,躲在下水道里的犹太人被射杀,德国士兵拉着猎犬一栋大楼一栋大楼地排查,医生的听诊器本来象征着救死扶伤,此刻却被利用来辨识活人的心跳。
这一切的一切都被辛德勒看在眼里,但辛德勒刚开始只觉得这有些过分,不会觉得这残忍,因为他是个纳粹党员,犹太人的存在就如蝼蚁、臭虫、毒蛇,应该消灭殆尽,不应该让他们玷污了德国人的纯正血统……直到——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孩出现。
那耀眼的红色,象征着生命的红色如火焰一般跳动在一片人性泯灭的死灰之中,辛德勒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样一个年轻幼小的生命正在朝向哪儿?她朝着德国士兵走去,向死亡走去,但她是那样的渴望生,年幼的她躲了起来,尽管找不到父母,尽管她的心里充满了惊恐,她还是想要活下来,不想被黑漆漆的枪口吞噬生命。
我感觉到了,为什么战争要如此残酷,撕碎一个孩子的生命,那一抹最灿烂的红色是那样的脆弱,再冷血再无情的人见到了也会怜悯吧。是这个红衣女孩让辛德勒重新审视战争,重新认识犹太人。辛德勒感觉到了犹太人并非是下贱的东西,他们同样是人,同样渴望生,在无比悲惨的处境中依然爱着家人,这难道不比屠杀别人的人要高贵的多吗?
……
从看到红衣女孩直到在焚尸场见到她的尸体,辛德勒改变了许多,他的工厂也改变了很多,他的工厂从一开始的只为钱财变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这是什么,是良知的发现。
最后,辛德勒甚至不惜花光自己看作生命的金钱去赎回犹太人的生命,开了军火厂却不生产杀人的炮弹,甚至不惜和德国士兵讲法律,让犹太人过自己的安息日……
——摘自贺禹婷影评《至善的名单》
![](https://img.haomeiwen.com/i5594514/59cbed9db9c3e90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594514/c2c7d9eb740ea1d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594514/ec80df7a74b92013.jpg)
(3)
再后来,除了事先预设的主题单元,我在电影课程的选题上还注重了跟孩子们当下生活的关联,比如《疯狂动物城》,片源一出,我便马上做了这部电影的主题讨论。
让孩子们意料不到的是,我并没有花很多时间放在朱迪兔的梦想实现上,因为故事已经太显明了,我带领孩子们去思考:
“疯狂动物城ZOOTOPIA”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动物托邦”,就像西方文化的“乌托邦”,我们中国文化的“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的的确确,“动物城”的各项设置都充分考虑到了每一种动物的需要,“动物城精神anyone can be anything”“每个动物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这真的是现实吗?
孩子们从朱迪兔的遭遇上已经发现,动物城还没有那么理想,因为“偏见”在动物城到处可见:
因为偏见,没人相信兔朱迪能成为一名好警察;
因为偏见,没人相信狐尼克是个真诚的好人;
因为偏见,狮市长恐惧自己无法被群众所信任;
因为偏见,羊副市长对食肉动物暗施阴谋;
……
职业偏见、阶层偏见、种族偏见、历史偏见……充斥在动物城。
即使成了英雄警官的朱迪兔,也同样免不了对狐狸尼克的历史偏见和种族偏见,当找到了受害的食肉动物,在还没有更深入调查的时候,兔朱迪就下意识地在新闻发布会上把原因归为食肉动物有“野蛮化”倾向,从而引发了狐尼克的不满,更甚至于给整个动物城带来恐慌……
那么,在动物城混乱的时刻,还有没有人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当然有!这一点也不难被孩子发现。
是夏奇羊,歌唱明星夏奇羊,只有她,在混乱的时刻,还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非常郑重地劝告大家:
“动物城是个美丽的地方,在这个美丽多样化的城市,我们欣赏彼此的差异。
这不是我认识的动物城。我们都应该相互尊重,而不是盲目指责其他种群,我们不知道这些事件的原因,但是,为食肉动物贴上野蛮的标签是不负责任的。”
但我紧接着的追问就让所有孩子蒙圈了:为什么偏偏是夏奇羊?
这可是电影中看不出来的,必须要有更宽广的背景知识。所以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目光中(我是多么享受这一切啊,很多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是在电影故事中不知不觉被孩子吸纳接受了的,比如前面讲过的“苏利文法案”,比如《真相至上》中顺便讲了“普利策奖”、“水门事件”,比如漫威超级英雄系列中一直贯穿的“青少年同一性危机”,“美苏冷战”……),我慢慢讲给他们二者象征意义上的关联:
1960年代,由于种族冲突、女权运动和越战等问题,美国社会陷入分裂。正当大众对前途感到迷茫时,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更是以和平主义代言人的身份,直接介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他的《给和平一个机会》被看做是反战的圣歌。超过十万的学生聚集在华盛顿,高声齐唱: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我们说给和平一个机会)。
这次反战运动让尼克松政府压力巨大,最终促成了美国从越南战场的撤军。列侬的歌无疑是民间运动的产物,但它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反战运动,成为软文化改变硬世界的一个案例。列侬的文化力量是借着现代的传媒手段获得的。
《疯狂动物城》中的羚羊,是动画世界的列侬,代表了动物们跨越物种偏见的希望。
这就是文化改变世界。所以你们现在练习的这些才艺,乐器啦,舞蹈啦,文学创作啦等等,都是未来改变世界的力量呢!一下子,意义感的加持,让孩子们各个使命在身,一副有所担当的天使模样,真是可爱极了。
而在讨论结束的时候,我又补充了《疯狂动物城》制作团队五年磨一剑,创造了0差评奇迹的故事:18个月的动物深度研究,1年的故事设计,然后由500人用两年半时间倾心制作,艺术家们全程耗时5年制作了这部迪士尼历史上的第55部动画长片——《疯狂动物城》。这就是现实版的“文化改变世界”啊!
而由“文化改变世界”主题,我们又延伸补充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飓风》,一个黑人拳手是怎样在种族歧视下坚持抗争争取自由的,从“拳头可以改变人生”到“阅读、写作改变人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强大;还有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永不妥协》,一个本来生活陷入囧境的单身母亲,是怎样在工作中获得了生命的尊严与意义感,从而用法律手段打赢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民事赔偿案,为几百户居民讨回公道,成为环保斗士的故事。以及讲述新闻工作者如何在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冲突中坚持原则,发挥监督作用的《真相至上》。
文化改变世界;法律改变世界;阅读、写作让人的精神强壮;政府权力要有新闻媒体监督,新闻机构要受法律约束……这样的思辨让孩子们脑洞大开,大呼过瘾。影评更是精彩纷呈。
即使是四年级的小溪流,也非常喜欢,有一次课上,一个孩子突然牙掉了,血流了出来,但是他居然一直等到讨论结束才去处理,他说实在舍不得同学们课堂上的激辩了。也有好几个孩子因为生病在家休养,但是电影课的时候,又专门让家长送来,要讨论完再回去。不过我还是要说,如果再进行电影课的话,四年级和六年级我不会放到一起了,四年级的孩子,有那么多适合他们当下的好电影可供选择,成长的路上,还是要慢慢走,欣赏啊。
(4)
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就是我们穿越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
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他就是我们思考的这个课程。
电影课程同样如此,四个月的时间,18部经典影片,5个主题单元的精心打造,为少年们送上了一份珍贵的毕业赠礼。而小学的最后阶段,也被孩子们折腾为热情蓬勃的不断创造走向卓越的成长故事。
六下,我们从班级辩论赛开始,开创了校园辩论赛先河,让思辨成为五六年级孩子新的快乐之源;
六下,我们读了风靡一时的刘慈欣的《三体》,并且也开始了科幻小说的创作;
六下,我们尝试把单调的复习和团队结合,要想一直待在自己心仪的战队,就必须团结协作,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专长,才能赢得其他战队的尊敬。
六下,我们的30只羊,仍然被我们照样得端庄漂亮。
六下,我们的梦想反而越来越多了。
……
就像一位同学《疯狂动物城》最后的感慨:
作为小城市的一个普通女孩,看到这部电影就像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写照。社会不完美,我也无法十全十美,但是,有梦想就会有机会,从我的兔窝镇走向中心区,走向大都市,我同样相信着,每个人都会有无限的可能性,而在社会步向完美的同时,我们也能够变得更好。
尝试一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