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上链是现在很火的词语,但是很多人在聊到资产上链的时候都容易犯晕,既好像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又说不出个明确的所以然。
在我看来,目前市面上对资产上链的理解,可能包含了多层意思,至少有以下三层意思,这三层意思有区别,如果混在一起,就很容易对“资产上链”犯晕。
A、把资产登记到链上——类互联网模式的资产上链
把资产登记到链上,可能是大家对资产上链最直观的理解,而且这也确实是所有资产上链都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这里的登记是一个统称,登记的具体内容包括资产标的、所有权、权利、义务等等。
把资产登记到链上是上链难度最低的形式,也是最广泛的上链形式,把资产登记上链之后,直接对全社会公开,可以享受区块链本身的不可篡改特性,可以避免第三方登记机构作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上链登记本身甚至是可以得到司法认可的。
登记是为了确权,确权是为了交易,交易天然就是资产的属性。如果仅仅是将资产登记在链上,而没有后续的交易、结算、支付上的便利性,那么这种资产上链的意义有限,与互联网时代把资产登记到网上,比如把专利登记到专利局,房产登记到房产局并没有本质区别。
B、利用区块链进行分布式记帐与跨系统结算——类联盟链模式的资产上链。
我在之前的文章有举过例子,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资产上网了,比如说股票、债券,比如说我们支付宝里的余额,比如说我们的公积金帐户,在特定的中心化系统中,我们有很多对资产的操作可以直接在网上完成,非常方便。
但是,有些地方互联网无法完成,必须要靠区块链才能完成,比如在跨公司、跨系统、跨中心的结算与合作当中。
比如说,我们在使用支付宝的各项功能的时候都很方便,无论是还信用卡还是买电影票还是用来慈善捐款,但是你却无法用支付宝在京东购物时付款,却无法用支付宝来还京东白条(京东金融的一项服务)。为什么?因为支付宝和京东不是属于同一个公司,不同公司之间的数据相互不流通。
比如说,你在医院住院,出院的时候需要去排队办理很多手续,比如说打印住院期间的流水明细,比如说办理出院结算手续,比如说去办理医保结算等等,没有半个小时,这些手续办不完。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
因为一旦你办理完出院手续,事实上相当于医院这部分的程序就走完了,当涉及到医保结算的时候,这就不单是医院这一个系统的事了,还涉及到医保的系统,目前这两个部门的数据系统无法直接对接,所以需要你自己去排队办理。
再比如说你在交易所买卖股票这件事,目前我们在交易所买卖股票实行的是T+1制度,也就是说你当天卖了股票,资金到帐的话要等第二天。
如果遇到节假日还得往后顺延,如果遇到十一、春节这样的假期,可能还要等一周之后。可是现在交易所技术这么发达,银行技术也这么发达,为什么还需要等这么久呢?为什么不是秒到呢?
因为交易所、银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这是三个不同的部门。如果你单纯只在交易所买卖股票,那么你的成交时间是按秒计算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其他部门,比如与银行的结算,这就需要有一个对账结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耗费时间的,这才是低效率的原因所在。
区块链可以提供一种分布式记账的模式,大家可以在密码学知识的保护下,既把数据与其它部门共享,又能保证数据为自己所有,通过分布式记帐,达到跨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实时结算。
这种情况下也需要用到区块链,这里涉及到的资产当然也属于资产上链,很多联盟链都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理论上,所有的资产都可以实现上链流通,但是一方面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局限,另一方面由于资产本身自带属性特点的问题,现阶段可以上链的资产是有限的。
在优先级上,我认为高价值的实体资产目前最适合上链,首先,高价值的资产一般都有其独特的属性,这样的特性有助于我们在上链过程中进行唯一的标识,比如房产,一般都具备相关的产权证明。
再比如名人字画,一般都有权威机构认证;其次,对于高价值资产,需要一定的流通性,不然就会有价无市,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拍卖会、展览会和房产中介机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资产的社会认知度和流通率。
个体对任何资产的价值定义是有很大差异的,资产在更大范围进行流通,其价值就会得到更大的放大。一方面高价值实体资产本身自带的属性有助于其上链,另一方面上链后的高效流通会使得其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呈现。
牧牛人就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创立的,作为全球首家资产上链机构,前期以房产上链为主,后期会陆续上链各种优质资产,真正将资产上链的概念落到实处,消除信任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产流通效率,降低投资门槛,让更多的人享受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便利!
但不管用什么标准,对大部分实体资产来说,资产上链的本质就是资产TOKEN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