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有方法65

教育有方法65

作者: 井蛙看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3-12-27 05:10 被阅读0次
            第十五章 父母应该站得高,看得远
            77.美式放养与中式圈养
            中美教育各有其长处,也都有其短处。由于教育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教育状况几乎是两个对立的极端。但两国在教育上都面临一个困境:该放任自由,还是该严加管教?这个难题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能让人们更好地看清两国在教育上的不足和弊病,或许能帮助那些关心教育的父母看到正确的家教方向。
            许多家长想把小孩送到西方受教育,更有不少人追捧美国放养式教育理念。
            美国模式是否完全值得效仿呢? 要读懂美国的教育,就先要看清它的两面性:一方面,美国拥有世界顶级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美国社会和绝大多数家长并不怎么关心孩子的学业。除了体育和才艺表演之外,绝大多数美国家长并不怎么关注孩子在学校学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学就足够了,回家后就该任其自由,让孩子过得快活。在绝大多数美国家长眼里,孩子不吸毒、不学坏就可以了。
            美国教育文化的一个最大弊病就是过于放任自流。美国各州现在没有统一的最低教学标准,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质量每况愈下。近十多年来,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倡导美国中小学建立“共同核心教学标准”,想借此敦促学校和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学业,希望至少能让大多数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家长和社会团体极力反对这个政策。当今的美国社会仍然为此喋喋不休地争论,而是否该有最低的教育标准竟然演变成了选举中一个敏感的政治议题。
            美国社会强调学生自由有余,而造成他们学业不足,最后导致太多学生荒废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在美国,学生不缺少童年的快乐,但这更像是“为快乐而快乐”。他们长大后才知道,那些快乐是需要他们用余生去偿还的。这也是当今美国社会一个热门的话题——为什么现在的美国社会缺少了让年轻人“往上爬的机会”?事实是,美国社会并不缺少这些机会,而是太多年轻人缺少“往上爬”的能力。
            从人口普查和高考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美国每年有近400万适龄高中毕业生,但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真正够格上大学。几乎每年,美国媒体利用大学发放录取通知书的那几天,报道一些令人沮丧的事实。在2012年,《华盛顿时报》用醒目的大标题,直言不讳地提醒美国公众:“绝大多数2012年的美国高中毕业生都没有准备好上大学!”就算大学毕业了,许多人也只能做些临时工作。与此同时,美国大批高科技公司却苦于招不到合格员工,不得不每年恳求国会增加技术移民的配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矛盾,终于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爆发了,大选也自然成了那些人宣泄的渠道。许多选民认为,在过去几十年的全球贸易中,其他国家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可他们全然不知,正是由于曾经荒废了自己的快乐童年,他们以后即使不被“全球化”淘汰,也会被“人工智能”边缘化的。就像有人曾说的,家长欠下的教育债,社会迟早会让孩子去还。 过度放纵的教育环境让太多孩子成了“脱缰之马”。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少赴美的中国留学生也难独善其身。
            美国文化决定了学校和监护人不太可能会刻意去挖掘孩子的潜力,学生怎么发展得靠自身的能动性。如果孩子还不成熟,就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容易受环境或挫折的困扰。 我家附近的一所私立中学的国际留学生大多来自中国大陆。有两位住同一寝室的中国小孩,他们不知如何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为了些小矛盾大打出手,最后闹得不可收拾,但这不是最糟糕的。美国中学生吸大麻等现象极其普遍,一旦交友不慎就容易导致学业半途而废,甚至走上歧路。
            美国的教育有许多亮点,但在造就少数开拓性人才的同时,也产出了大批被社会边缘化的下一代。因此,出国留学不应该是逃避应试教育的亡羊补牢之策。只有让孩子从小获得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才有可能在将来的留学中真正获益。
            相比之下,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对孩子学业的那份操心,而是缺乏提升孩子学习兴趣的手段。中国教育的一大特征是特强调“刻苦学习”。古代悬梁刺股的故事早把刻苦学习描写得淋漓尽致。用意虽好,却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学习是苦的、学习是不快乐的!大家本着一切是为孩子好的愿望,奉行着圈养的传统,用“先苦后甜”推着孩子学习。孩子的学业和生活都被精心安排好了,他们只需按部就班地走,最后便成了笼中之鸟。
            被圈起来后,学生整天为明天的“快乐”而痛苦。在上千年的状元情结笼罩下,大家唯考试是从,就连顶尖的高等学府也不例外。
            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教育部也颁布了一系列减负的规定,在作业、考试和补课等方面对小学生的减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种减负政策表面上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实际上给了许多辅导机构打了一剂强心针。名目繁多的应试补习班如小草遇到春雨,漫山遍野般地萌发了出来。家长们抱着“多学一点是一点”的心态,忍不住给小孩报上各种补习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种考试中略胜一筹,因而出现了学习负担越减越重的奇怪现象。
            十多年的沉重压力导致了事与愿违的后果。有一篇“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的文章,又一次引发了大众对中国教育的反思。长期以来,中国学生从小受尽了“压迫”,高考后终于“翻了身”,却不幸患上了“空心病”。
            高考前,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价值观如同地球引力,紧紧把学生约束在地球上。高考一过,这种束缚突然被抽掉,大学生们就像被抛入无重力的太空,滋生出那些说不清理还乱的空虚感。 人的前半生本来应该是走上坡路的。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学生越来越成熟,能承受的压力也应该越来越重。这是美国社会丢给优秀学生的一条路。尤其是美国名牌大学生,他们在大学所承受的学习负重和心理压力,是中国名牌大学生难以置信的。 但不少中国学生走的是下坡路。高考之日,是中国学生开始走下坡路之时。学生好不容易熬到高考,他们也早已厌倦了学习。考入大学后,大学生被彻底解放。在那里,学生陶醉于玩游戏、读小说等吃喝玩乐之中,社会也兑现了“先苦后甜”的期票。最终,中国高校成了一个偿还童年“欠债”的世外桃源,一段“一流进三流出”的教育贬值链。
            在教育这件事上,父母如果欠了小孩太多的“快乐债”,孩子长大后就迟早会沉溺于各种消遣,去变相讨回他们被剥夺的童年。

            某种程度上看,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环境造就的。本来孩子觉得学习很快乐,经过外界干预后不快乐了。本来孩子有思想、有目标,经过外界干预迷茫了。

            我们的孩子缺的不是学习的劲头,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我们的价值导向、就业导向、考试导向都能与国家需要相一致,孩子们会学的轻松许多。如果我们的教育资源足够好、足够用,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总会有发挥的一席之地。

            本来不应该功利化的学习,一旦被功利化了,学习的味道就变了,学习效果就好大打折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有方法6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on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