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日军方面以上海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大将为帅,投入第3、6、9、11、101、105、106、110、114、116等主力师团和精锐的海军陆战队,总兵力约30万;配备大口径火炮300多门,战车200辆,战机200架,军舰数十艘。日军精锐尽出,战斗力强悍,火力凶猛,占据绝对优势。
中国军队也投入了当时最精锐的部队。前期作战(8月13日——9月17日)总指挥(时任第3战区总司令官)为冯玉祥,随后由蒋介石亲自兼任。全军分为3路,战斗序列大致如下:
总司令:蒋中正(兼职);副司令:顾祝同;右翼军团司令:张发奎(粤军);第10集团军司令:刘建绪(湘军); 中央军、第9集团军(国军精锐,嫡系)司令 :朱绍良(本、兼) ;第21集团军司令:廖磊(桂军);右翼军(中央军,嫡系)总司令;陈诚;第19集团军(嫡系) 司令:薛岳;第15集团军(嫡系)司令:罗卓英;另直辖部队9个整编师(多为中央军与地方部队混编)
淞沪会战示意图中国参战军队有50多个师,总兵力达70余万。人数虽多于日军,但火力配备、战斗机、舰艇、坦克、装甲数量则不如日方,陆空协同作战能力也稍逊一筹。
尸山血海
大战开始前,中国军队占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带河道蜿蜒纵横、港湾交错、地形非常复杂,但全军士气高昂,人人俱怀必死之心。
淞沪主战场远离苏嘉路第1道防御线近百余里。中国军的精华几乎全部投入到这里,兵力虽多,却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协同作战,可以将火力优势发挥到极致,中国军队大都部署在长江冲积平原、河汊港湾处 ,如同陷入到一座烈焰熊熊的大熔炉里,无数血肉之躯在敌军凶猛的火力笼罩下瞬间化为灰烬。
日军的火炮覆盖非常猛烈,具有压倒性优势,中国军队的炮兵白天根本无法发炮,一旦暴露及遭敌方摧毁,夜间又无法搜寻目标,只能盲目轰击,无法对日军炮兵形成有效打击。
淞沪之战打响后,国军虽然英勇,但牺牲之巨大,战况之惨烈,难以形容。用李宗仁、白崇禧的话来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
廖磊对白崇禧说:一个师拉上去,不到一小时即丧失战斗力
淞沪战场中国军队状况之惨烈,牺牲之巨大,史上罕见。第21集团军司令廖磊是桂系悍将,其麾下的第7军以勇猛无畏、善打硬仗著称,在北伐中击溃吴佩孚军,一举攻克汀泗、贺胜二桥、率先杀入武昌城,赢得“钢七军”的美誉。但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风凶悍的日军作战,可就不是一回事了。
廖磊战后对李宗仁、白崇禧描述淞沪战场惨烈战况时说:“一个师投上去,不到一个小时即失去作战能力。我军每小时的伤亡辄以千计,牺牲之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历史上,鲜有先例”。
淞沪大战战况最激烈时,总司令蒋介石和副总参谋长白崇禧经常冒着炮火,到前线督战。
中国军队虽然前仆后继,浴血冲杀,然而毕竟力不如人,血肉之躯难以抵挡日军炮火的摧残。 打到10月中旬,中国军队已经很难支撑,从上海市中心撤到郊区大场一带。廖磊率部赶到,配合友军拼死扼守大场,日军猛攻一星期,桂军死伤惨重,不支溃退。21集团军(桂系)原有6位旅长,苦战数日后,牺牲3位负伤两位,战斗之激烈,不难想象,桂军残部撤出阵地后,大场被日军攻陷。
白崇禧淞沪会战打到这个程度,中国军队已呈强弩之末颓势,理应后撤休整。11月初,白崇禧向蒋总司令建议撤退,蒋不许,全军只得勉强支撑了两天,日军则陆空俱进,步炮协同,国军阵容大乱,白崇禧见事态危急,又向蒋中正报告说,前线指挥官已无法掌控部队,再不下令撤退就要崩溃了,实际上前线士气已崩,官兵不听约束,纷纷溃退,不成建制,事实上已经兵败如山倒了。
蒋中正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遂于11月9日下达了撤军令。统帅部下令,前线军队分两路,一路退往杭州,一路撤往南京,全线后撤。然而,前线早已溃不成军,各军仓惶后撤,在大马路以及各小路上熙熙攘攘、毫无秩序,日机沿线日夜轰炸,国军疲于奔命,人马践踏,秩序崩溃。数十万大军仓皇撤退,日军跟踪追击,不出几个星期,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杭州湾登陆,从东、西两面进逼南京,旋即将南京合围......至此,淞沪会战结束。
据事后统计,是役,中国军队伤亡达25万余人;日军死伤也达到9万之多。有人将淞沪战役形容为“绞肉机”之战, 倒也并不夸张。
淞沪会战是中日现代化战争的开端,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而且也付出了相当惨烈的代价,中国最后却因为与敌军差距太大,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战略,最终还是无法改变失败的结局,但是尽管如此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还是很大的。那么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呢?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国际法泰斗厉声教曾评价称:“淞沪会战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
淞沪会战示意图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从中国方面来说这场战争将日本原来嚣张的气焰打击得荡然无存,曾经叫嚣着三个月将中国全面占领也成了一句空话,中国虽然说损失巨大,但是对日军也带来了很大打击,日军肯定没有想到中国可以如此顽强,所以也是始料不及地进入恶战之中,不得不再次增加兵力。
其次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还在于这一次完全的将中国人的威严打了出来,当时日军算是精良部队了,再加上先进的武器,可是尽管具备这样的条件依旧让战争打了三个月,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士气,这一点淞沪会战历史意义还是比较深远的,在之后的战争中中国人始终团结在一起,这样一来才让中国最终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在最后一点中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还在于世界的影响,法西斯战场之前在中国还是没有的,而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重大,同时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形象,可以说受到荼毒的国家有许多,但是像这样始终顽强的反击和抵抗的却是非常少见的,这样一来淞沪会战的意义就让中国的地位提升起来,而且对于其他受侵略的国家也十分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