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樊登读书会》里听了一个考上哈佛大学的中国女孩的故事,她接受过著名教育学家朱浩东先生的“辅导”。朱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大教授,出国前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曾经师从季羡林先生,后来在国外当了30年教授。请注意,这里的“辅导”不是给她讲了几个知识点,教她做了几道题。那他是如何影响这个孩子的呢?
这个女孩家和朱教授家是邻居,女孩的父母知道他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教育学家,就经常请他一起去喝英式下午茶。他和这个女孩只是聊聊天,比如讲讲下午茶的来历,什么是“茶党”,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茶叶的关系,可能会提到哈佛大学旁边有个茶馆,很不错,他很喜欢去那喝茶。他并没有说让这个女孩好好学习,一定要考哈佛大学之类的话,但这样简单的谈话一下子就能打开孩子的眼界,激发她对学习的兴趣,让她感觉到只要努力这个世界哪都能去,而且每个地方都会有特别美好的东西等着她。然后这个孩子不用家长去管她也会特别努力,她不是去努力学习数理化,而是努力达到哈佛大学的标准,除了基本的考试内容,还要学写论文,参与社会实践等等。最终她被哈佛大学录取。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想让一个孩子好好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给他报多少辅导班、买多少练习册、每天唠叨他多少句,而且改变一些他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让他自己拥有学习的动力。
家长、老师反反复复去批评抑、鼓励或者是逼迫孩子,时间长了可能都会让孩子感觉到麻木甚至排斥,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这样做可能不仅不会让孩子自己找到学习的动力,甚至会适得其反,让他更反感学习。这个时候能找到一位能让他发自内心敬佩的榜样和他聊聊,那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这个榜样可以是清华北大的哥哥姐姐,可以是学识渊博的教授学者,也可以是纵横商场的成功企业家……我们找的这个人首先必须是某一个领域的精英,拥有超凡的人格魅力,能够让孩子产生那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那他说的话孩子就愿意接受,可能他说一句就能顶一万句,甚至可能愿意去模仿他的行动。同时这个人最好和孩子平时接触的人群差异大一些,比如在国外待过,这样的人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能带着孩子用新的视角去看世界,这个视角会看得更远更深,这样的话孩子可能会通过短短的聊天就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大,世上还有这么有意思的人和事,他的校园真的只是一个小角落,虽然可能不爱学应试的知识,但为了去这些更广阔的天地,他必须努力学。
孩子就像一辆汽车,我们怎么推它,都不可能让他跑得快,只有启动他自己的内燃机,才可能让他飞驰。给孩子找个榜样就是一个发掘自我动力的好方法。让孩子和优秀的榜样去聊一个小时,胜过逼迫孩子去上一百个小时的课。我们可以多找一些这样的榜样和孩子去交流,不同性格、不同领域、不同经历的精英,接触得越多,孩子能学习的模板就越多,他对世界的认识就越成熟,就越可能拥有自己的目标与动力。一个自身就拥有明确目标和强大动力的孩子,根本不用家长和老师去督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