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缙云县游玩时,听说当地有个河阳古村。慕名前往,古村就像在等着我一样。
河阳古村在缙云县新建镇,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吴越王钱镠聘朱清源为掌书记。钱镠死后,天下兵争四起,朱清源和弟弟朱清渊举家从杭州迁居缙云,择地建居,取名河阳。至宋末,村落格局才成型,到明初达到鼎盛。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丽水银矿矿工暴动,首领率部三入河阳,烧杀抢掠,村庄被毁。清初,朱家重振河阳,古村再现辉煌。后来虽经太平天国洗劫、日本侵略、文革破坏,但古村的格局还是保留了下来。
河阳村里古建筑众多,现存15座宗族祠堂、6座庙宇和1500多间古民居。河阳的马头墙也出名,在答樵路上,32个马头形状的墙头一字排开,气势恢宏。河阳古老建筑数量之多,在国内的古村里列前茅。河阳村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至实归。
玉天公祠 始建于明初的财神庙 马头墙村里最古老的遗存应该是 “八士门”了,以前是村子的大门。宋元两代,村里出了八位进士,元代建“八士门”以褒扬。门前一对石狮子已经风烛无法辨认,说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赠,取名“稀罕”,意指一村出了八进士实属少见。
进了“八士门”就是老街。老街不长,很窄,却是村里的中轴线,左右各有五条横巷。临街布满店铺,多是负责村民的日常生活必须品的,当然也开了些经营当地特产的铺子,但整条老街商味并不浓,倒是有些文化气息,老房子外面挂满老照片,时光流转。
迷上古村落是近几年的事。这些老村有两类,一是人走屋空,且房屋破败(尤以河北、山西大山里居多);一是老房子保护尚好,且村里祠堂庙宇应有尽有。河阳古村属于后一类。
村里大宗祠一座接一座,浏览宗祠,颇费时间。现尚存的宗祠,大多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村里人以朱姓为主,但这里是一姓多祠堂,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极少见。
朱大宗祠是河阳古村朱氏总祠堂,属于全族性质,全族举行大祭就在这里。宗祠始建于明初,屡毁屡建,现在的宗祠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
朱大宗祠朱大宗祠高大轩敞,很有气派。古村平日游人不多,见我来还拿着相机,验票的大妈很热情,一定要我把木雕都拍下来。祠堂里的木雕细腻精致,确实值得拍下来细品。
河阳村15座古祠堂中,虚竹公祠是公认建筑艺术最高的。
虚竹公祠建成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是缙云首富朱篪的6个儿子为老爹建的。朱篪号虚竹,河阳朱氏三十三世祖,因经商有方,在清代中期成为缙云首富。家虽巨富,但他衣着简朴,乐善好施,晚年还亲自在田间放牛。
虚竹公祠虚竹公祠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100平米,有正厅三间、下厅三间,两边横厢各两间、四隅插厢各两间,大门内还有一座八角亭。宗祠是苏式建筑,雕梁画栋,气派非凡,据说在苏州设计图纸就用了三年。
虚竹公祠 虚竹公祠 虚竹公祠在缙云唯一被官家批准修建的孝子祠是荷公特祠,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因河阳孝子朱得三孝名远扬,浙江巡抚特许建祠,以其父朱荷之名命名。荷公特祠保存非常完好,2015年改为河阳廉政文化馆。
荷公特祠 荷公特祠 荷公特祠 荷公特祠 荷公特祠走到村北,才找到文翰公祠。这是座父子祠,为纪念朱文周、朱翰臣父子所建,完工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后毁于太平军,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公祠有前庭后院,占地800平米,现在辟为河阳民俗陈列馆,陈列农具和生活用品。
文翰公祠(图片来自网络) 文翰公祠 文翰公祠 文翰公祠 文翰公祠 文翰公祠古老的民居大宅也有看头。
古村现存古民居1500多间,以清代中晚期为多,少数为明末清初所建,最牛的是10座宗族庄园式民居。这些大宅子都各有其名,名字大都起得文雅,像“廉让之间”“耕凿遗风”“循规映月”“儒林古第”……
“循规映月”是村里最大的一处家族建筑群,有房屋72间。
“循规映月”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文翰公(朱翰臣)的二子朱伯轩的住宅。长方形的大门,从外表看很普通,但穿过大门后豁然开朗,两面围墙中间的圆门特别有明清意境。四重方圆门廊是仿苏州园林的形制建造的,与徽派建筑截然不同。大屋厚重古老,和我以前见过的楠溪江古村大宅司马第有一拼,但保存得更好。
循规映月 循规映月 循规映月“廉让之间”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是朱翰臣的后裔朱思康、朱思贞的宅子,“廉让之间”,意指廉洁谦让的人家。
这是河阳古村里建筑最精致、设施最完备、保存最完好的住宅。大宅四面楼、三进院,占地1300平米,有房屋38间。外墙白墙上古画、古诗保存的完好,房内木梁、木柱上方全是精致的木雕,龙飞凤舞,栩栩如生。雕刻之精细之高超,让人惊叹不已。
廉让之间 廉让之间 大宅中峰拱秀 中峰拱秀中午,寻个吃饭的地方。不像有些古村落,遍布着餐饮、茶馆甚至咖啡馆酒吧,在河阳村里找了一阵子,最后在八士门旁小桥边的一间小店落座。店名“八士饮食”,店之小,没有店堂,三张小桌摆在门外。店小,价也廉,一碗馄饨、一瓶啤酒八九块钱,真是良心价。
饭后继续,走到村东南角,发现有风景——一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五拱石桥。一上午都在老旧的古屋中间穿行,现在终于有了明快。
公济桥这座古桥大名公济桥,87米长,跨新建溪上,桥东是河阳村,桥西是新建村。当年,河阳朱氏家族捐赠8500多两白银建桥,历时三年完工。公济桥的桥面用条石砌成,两边的石雕栏杆上刻有花鸟等图案。远看古桥,长桥落月,河边绿枝摇曳,桥下河岸沙滩上,一群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写生。
公济桥大半日在古村里徜徉,宗祠、大宅看了不足一半(有些没有开放)。气派的宗祠、大宅,幽静的池塘、小巷,随处可见又颇有艺术感的花草,悠闲的老人、劳作的村民和不急不慢的游客,有的土房子墙壁上挂满相片……每一处都是景致。
得空在网上搜了搜,希望能找到陆游《游西山村》这类赞美河阳村的古诗词,未得。想想也是,现代人把古村当宝贝,而在古代就是个居住生活的普普通通的村子,除非特别山清水秀,或是有名人居住,否则不易进入诗人们的视野。
河阳是个大村,有3800多人,大多数姓朱,都是朱清源和朱清渊的后代。也和中国大多数村庄一样,河阳村的年轻人多数外出谋生,所以村里很静,游人不多,村民也不多,时有艺校学生静静地写生,衬托着古村更安静了。
老街里有所老房子,挂着“耕读文化馆”的牌匾,里边一些村民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乐声悠然,笑脸飞扬,我觉得这是一景。其实,他们自成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