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初听这句话以为又是一剂鸡汤,但细细品位生活的过往,发现原来是自己对“美”这个概念没有足够的认知,以为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加上一气呵成的灵感创作的,其实背后的辛酸只有个人知道。
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大画家在喝咖啡期间,突发灵感画出一副画,旁边一位女士看到了,当即就要购买这幅画,画家开价2000元,女士说你5分钟画一幅画就要这么高的价钱,画家的回答是,我是用了20年的时间才画成了这幅画。
在生活中,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记得每一个我们熟练的事情,其实都是经过掌握关键知识,不断重复练习,内化成自己的习惯的过程,就像学习骑自行车,刚开始我们知道蹬脚蹬可以往前走,然后就需要不断的尝试、练习,最终找到了平衡感,以至于后来我们都不需要想就可以直接骑着走,还可以边骑边打电话。
其实,每一件世人公认的“美”得作品,也都经历过同样的过程,刻意练习、不断打磨、不断修正、不断改进的结果,天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持续不断地练习才是关键。
说这个故事并不是说人人都要成为画家,但拥有“美”的能力和发现“美”得眼睛,一定会让你的生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信你看一个美女周边会有多少人围绕,一个穿着整齐的人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么的,一个优秀职业化妆师的档期有多满,一个以制作PPT闻名的公司的市值是多少......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著名的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在招贤纳士上有自己独特的技巧,一旦他发现有一个出色的广告,他就会主动联络设计者,与他深入交流并专程到家拜访,一方面是体现他求才若渴的诚意,但更为重要的是,他要去这个家里观察,看他房屋的布局、物品的摆放是否整齐,看他品位是否达到一个优秀广告人的品位。这是看一个人是否将“美”内化运用的关键,而不是基于巧合创作出的作品。
虽然“美”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能力,但能真正“美”却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就像人能被教笨一样,有些人也能被自己弄的概念弄“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好多的人,虽然穿的衣服很精致,但总感觉不搭调;他们制作的PPT内容丰富,但看着非常杂乱、色调不搭。而一旦被指出这些问题时,他们竟全然不知,而用一句“我觉得挺好的啊”。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只是习惯于这样的观感,而形成这样的习惯。
在生活中,要处处留意美、不断发现美
在这方面,爱美的女士肯定见解深刻,她们每天会被各类广告、美艳的景色、靓丽的装饰所吸引,时刻关注身边美丽的装扮、漂亮的衣服、得体的装饰,并沉浸在这样的关注、讨论、购买中不可自拔。但因为每个人对“美”的见解不同,不一定所有的美艳都会“入眼”。所以,要先发现那些让你看着舒服的事物,不要在乎“美”的起点,然后不断的模仿,不断的改进,逐渐的你对“美”的品味就会有质的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以诠释对“美”的深刻的理解。
在生活中,要时时敬畏美、时刻记录美
不要过度的相信我们大脑的记忆,在发现“美”的时候,要及时用相机记录,同时要细心的分析为什么美,是哪种色调搭配体现了这种美,如果换一种色调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通过对“美”得不断记录丰富“美”的见识。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很久不回老家的我,近期突然回去才发现春意盎然,草地萌生的绿意,加上以绿的发深的大树,感慨自然优美的景色外,更是回想自己过去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些景致,可能只是因为从没有记录,从没有认真发现这些自然“美”,而让我错失了陶冶情操的机会。
同时,也不要忘记了对比,对于那些我们怎么都看不在眼里的“丑”也要时刻记录,然后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为什么丑,是哪些搭配没有做到导致了“丑”,避免自己犯类似的错误。
在生活中,要事事保有美、经常运用美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记录美的能力,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运用美,要把“美”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地方。外出穿着的衣饰搭配,家居摆放的整齐格调,办公文件的摆放归类,以及要展示的每一个PPT、每一个文案等内容,在把内容阐述完整的前提下,不忘在每个细节上加入“美”的元素,让每一个精美的瞬间呈现在自己面前,呈现在周围人的面前,在“个人品牌”盛行的时代不断打造自我的“品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