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谈城市文化与区域发展

谈城市文化与区域发展

作者: 寸山_4d67 | 来源:发表于2021-10-14 16:37 被阅读0次

    --关于徐福文化和赣榆城市发展的思考

    连云港徐福研究会、赣榆文联 谢春岐

    城市建设无疑是驱动当前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落实落地,如今的城市建设,已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从追求“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在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时代,把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科学“改造更新”,是让我们居住的城市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一剂良方”。不过一些地方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大拆大建、急功近利,使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老街老巷,摇身一变成为光鲜亮丽的商业街,虽然在短期内能有效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导致许多历史街区“千城一面”,满眼方方正正水泥森林,不仅景观雷同,业态混乱,而且造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和社区邻里的解体,导致城市文化的沉沦,这类改造并不符合人民大众的期望。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远古开始,当一个部落的文明进化到一定程度时,就诞生了城市。也就是说城市文化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城市就没有灵魂,没有生气,就会被人遗忘。好的典范如江苏省会南京市对明城墙维护和六朝文化开发工程,苏州老城区文化保护及新城开发模式,徐州市汉文化建设打造,均组建了由建设、规划、绘画、书法、文化,文物等各方面学者参加的名城建设专家组,形成政府统管、专家支招、市民参与的互动局面,开发建设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可圈可点。

    按说赣榆青口是建国后发展起来的小县城,大拆大建影响文化的现象并不突出。但赣榆作为徐福故里,自秦朝置县,迄今二千余年,2014年县改区后市民对于老县城的眷恋,骨子里好胜争先意识,那魂牵梦萦的地方情结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述的,在赣榆城区“改造更新”规划建设的今天,就如何体现和传承传统县域文化,在此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一、城市文化建设规划思路

    1、文化的定位:赣榆县建置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远古为东夷少昊部落观星测天之地,《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有“肝榆之夷”,黑齿国、青丘国的描述,县城所在的云台山与日照岚山头之间海湾滩涂数度沧海桑田,西周时建祝其国,春秋战国时属莒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天下设36郡,始置赣榆县,属琅琊郡,西汉田橫筑艾不城、马德筑盐仓城,东汉曹操置利城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赣榆,南北朝萧梁大通二年(530年)改设怀仁县,历经隋、唐、北宋三朝,至金大定七年(1167年)复改为赣榆县,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其间(1945年11月~1950年10月)五年改称竹庭县。在这一漫长的时代,中国各地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等等。当时的赣榆地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的交叉辐射地带,同时传承先秦文化,呈现出典型的文化多元共生状态。在诸多文化几千年的交流中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徐福海洋文化、孔子儒学文化、渔盐商业文化等三大文化形态。

    另远古时代人类就择水而栖,哪里有水哪里就会营造出城池,诞生出繁华。这样因水而成的行为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居住特点,老县城青口即临河而建,其繁华兴盛缘起于青口河舟辑之便、大黃海渔盐之利。青口河上游源自沂蒙山区,流经抗日山,流经红色大树村,流经小塔山,是赣榆的母亲河,也是赣榆大地的红色血脉。红色文化自然也是赣榆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文化本色。

    2、开阔的视野:城市发展要放眼未来,大手笔、高起点规划,得具有超前意识。赣榆城区发展受限于青口河与G15高速阻隔,东进北扩已近极限,在今天城市规划中以徐福海洋文化为主线,兼顾其他文化无疑是正确的选择。笔者浅见结合旅游的发展,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可形成“三轴四区”规模,即以秦山岛为眼,以琴岛天簌、徐福片区为体,以金海路为轴打造东城先秦文明轴徐福文化区;以文化路为主干,串连学校、公园、社区打造西城儒家文明轴书香文化区;以青口河为轴南片依托“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构建南部红色主题景观带;中间老城区依托二道街、时代路构建传统商业文化街区。“三轴四区”暗合赣榆山、海、人三大文化特色,达到四大文化在规划布局上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亲切融合。

    3、构成元素:勿须置言,一说城市建设,就使人想到“雕塑、喷泉、草地、护栏、台阶、河滩”式的千城一面。但也正是这些基本元素构成了现代化城市。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体现和排列,怎样用这些文化符号凝聚历史、储存历史、亲和民众,以彰显民族文化。目前金海路、文化路、黃海路三条主干道高标准改造后,使新老城区连通顺畅,成为一体,在不同区域相对集中设计人文历史题材城市家俱,街头小品,文化雕塑是完全可行的,可以修建一座城楼子、一条街巷、一个公园、几处文化小广场。让市民有一个怀旧寻根的地方。这就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

    二、城市文化建设表现内容

    1、市标的设计:尽快结合我市山、海、人历史文化,设计出作为徐福故里名片的市标。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徐福塑像差强人意,借鉴他山之石,如盐城新四军战士骑马背刀,扬州的文昌阁、广州的五羊雕像、深圳的开荒牛、珠海的渔女像等一批造型就引人注目,给人印象像很深。

    2、徐福道家文化系列:徐福文化资源是我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发展健康旅游产业的重要文化支撑。徐福文化是秦帝国强盛时期、秦始皇为永统天下向海外仙山寻求长生药的重要史实事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徐福再次求见秦始皇。谎称由于大鱼阻拦所以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配备强弩射手再次出海。《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有载:“(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徐福东渡的文化含金量是极高的,其“止王不来”的海外交流史与今天“一带一路”战略有着高度的契合,我们研究和开发徐福文化要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区域特点相结合,找准历史定位,真正古为今用。徐福二渡日本时,带去了古代中国的“百工之事”,如汉字、中草药和水稻种植等许多文化和科学技术。为此,徐福在日本人民心目中被尊为“农神”和“医神”。日本新宫有徐福墓,还有1071字的墓碑。新宫市内更有制作和销售“徐福天台乌药”、“徐福寿司”、“徐福酒”等商品的。在速玉神社内,陈列着徐福所用过的鞍、蹬等物。新宫蓬莱山内还有“徐福神龛”,被称为“徐福之宫”。每年都有“御船祭”、“灯祭”等,都是祭祀徐福的活动。传说日本还有500年一度的“徐福大祭”。徐福是迄今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可以定义为“一带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先驱者。

    赣榆城市建设中展现徐福文化,应首重秦山岛,要扩大用足历史人文效应,复建已蚀毁的秦籀李斯碑,重塑大将军石,雕刻秦王观海望远或鞭石赶山雕像,多植高大树木,做足岛上现有将军石、受珠台、棋子湾、神路的文化景观宣传,深化先秦文明痕迹,打造一处举世公认的秦东门文化遗址遗迹;其次在琴岛天簌片区可设置徐福东渡纪念园区,可造博物馆抢救徐福文化遗存,复古徐福造船工坊、场景,可命名东渡广场或徐福广场,制作少昊观天辨农时景观,先民渔猎煮盐景观,同时摆放徐福船队各类古船模型,宣扬中医、中药养生知识,倡导以徐福文化为核心福寿养生文化理念,打造文化胜景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高层次文化旅游和特色生态文化观光区;而在徐福片区则可以先秦文化和道家养生文化为主导,做名人雕像、文化长廊,命名街巷,设计文化小品,徐福文化墙,点缀福寿特色符号元素等。

    3、孔子儒家文化系列:赣榆西部夹谷山上立有“孔子相鲁会齐侯石碑,《孔子家语•相鲁第一》中载:“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 孔子在陪同定公与景公会晤时,面对齐人种种阴谋与无礼挑衅,在情势危急时当机立断,勇气十足据理力争。以其不凡的机智与魄力,不仅没有让齐国有侮辱轻慢定公的机会,也使齐侯归还了原来所侵占的鲁国土地,终不辱君命圆满结盟。展现了孔子君子和善风范和明察秋毫的智慧。在小塔山水库主坝子贡山上又有端木书台遗址,“孔门十哲”中的子贡,原名端木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在政治、外交、教育、经济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作为孔子门下最会经商的弟子,子贡积累了大量财富,后人将其与陶朱公相提并论。《史记》中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相传端木书台为子贡出山前休憩读书处。进入科举时代,赣榆作为儒教圣地曲阜毗邻之区,自然深受儒家文化浸染,尊师重教,学风端肃,崇尚诗书继世,学而优则仕,人文荟萃,英才倍出。自宋至清有各类贡生632人,明清两代中举66名,北宋胡松年官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成为青史有传的抗金名相。

    4、渔盐商业文化系列:古赣榆自东夷古国起,民生经济,系于渔盐。西周时建盐仓城即为莒国盐官驻地和屯盐之所,从境内出土的其阳布和齐刀币考证,赣榆在商、周时工商业就十分发达,秦代徐福之所以能够在当地营造大批楼船,铸造大量生产生活用具,率数千童男童女及百工东渡扶桑,与当地先进生产设施和雄厚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史载宋代,境内设洛要盐场,金代迁设临洪盐场,一时盐商辐辏;明代,赣榆以运粮河为交通要道,县城(今指赣马镇城里村,宋代至民国均为赣榆县城)、青口、大沙河三处均为商业中心,皆有千家居住,盐商则以临洪、兴庄两镇为经营之所。清初禁海,全国各海口均失渔、盐和航运交通之利,独青口在乾隆五年(1740)“特恩”开港,海船可经浏河口而至苏、杭。其时青岛尚未开港,更没有连云港和陇海铁路,新浦亦未开埠,赣榆得此天时地利,一跃而成为苏北、鲁南、鲁中、鲁东乃至皖北、皖中的商品集散地。山西、安徽、宁波、青岛、临沂、福州等地客商纷纷来赣榆尤其是青口定居、开行,赣榆工商业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加。据史料记载,清咸丰(1851-1861)至同治(1862-1874)年间,赣榆年进出口贸易额均达200余万两白银。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是赣榆工商业的鼎盛时期,已形成以青口为中心,海头、柘汪、城里、沙河、欢墩、黑林等较大集镇为辐射区的工商业经营网络。其时青口约二万人口,除少部分从事手工业生产外,经商户约占80%,几乎家家户户经商。牌坊街、二道街、盐市街、大小鱼市已成繁荣商业区,不足二平方公里区域就有240多家挂牌商户。清包世臣著《安吴四种》卷二十七载:“海州三属,集镇百数,商版贸易,以青口镇为最大,海属各镇所用布匹、纸张,皆由青口转贩┄┄”,所以老城区沿河二道街及时代路片区宜集中打造老字号商业区和传统品牌一条街,如青口薄粉苏烧、剪纸黑陶、南窑糕点,徐福美酒、黑林的板栗、厉庄的樱桃、金山的茶叶、门楼河的凉粉、海边的蛤蜊、土城的狗肉、海州湾的鱼虾、城头的渔鼓、吴沟的传说等在特色街区都该有一席之地。另外在商业区街道命名上宜多用原赣榆的老地名。

    5、红色文化系列:1926年,青口人张竞同就成为赣榆第一位共产党员,之后卢伯玉、唐东华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1940年国民党抗日县长朱爱周殉国、1941年八路军115师教导2 旅发动青口战役涌现“十八勇士”、“小沙东海战”、“赣榆大捷”、大吴山战斗、刘少奇驻大树村、董大姐支前、符竹庭壮烈牺牲等事件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以此修建一批塑像、纪念馆可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名人长廊:以赣榆籍名人和为赣榆发展作出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可灵活择地修建名人长廊和展馆。如历史文化人物少昊、孔子、端木子贡、秦始皇、东渡第一人徐福、抗金名相胡松年、崖山蹈海单公选、筑城治水樊兆程、碧血扬州刘肇基、捐资凿河陈鸿寿、清末亚元许鼎林、选青书院山长张謇、新乡贤方敬等,红色文化人物则有刘少奇、陈士榘、符竹庭、彭雄、田守尧、何万祥、朱爱周、张竞同、卢伯玉、朱月华、王西善、王西兰、董力生等。

    三、城市文化建设实施考虑

    为了实施这一宏伟目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赣榆城市文化建设要和连云港大旅游规划紧密结合。要充分认识赣榆红、绿、蓝独特的山海资源优势,加之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连云港作为结点枢纽城市,处在百年难求的战略机遇期,合理实施城市“改造更新”工程,大大有利于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与国内外广泛交流。要有前瞻性科学规划,分年实施同时还要和全省及周边县市旅游发展战略接轨。

    二是赣榆城市文化建设应组建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由区政府牵头,城建规划部门主管,有关涉及部门,文化名人参加,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充分调研考察,广泛征求专家与市民意见建议,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设。规划片区建筑风格要相对规范统一,徐福文化区以秦风汉韵为主导,书香文化街区可以多用先贤儒学诗词典故形象点缀,渔盐商业文化则该以明园清街来承载。街头巷尾、墙角地面,处处皆可做文章。尤其先秦时代,年载久远,留给我们的基本是传说,更需要用建筑、雕像、壁画等具象实物来表述展现,直观生动讲故事,有匠心处自成趣,务必让来访赣榆者脑海中留下痕迹,感觉行走赣榆,登临秦山,不虚此行。

    三是赣榆城市“改造更新”必须坚定文化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总体规划范围内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引进内外资金保障大投入。市监局、住建局、城管局配合统筹,合理规划集中打造赣榆特产街,风味美食街,藏品文玩街,花鸟虫鱼街,体育健身用品街等等,分类划区,繁华有序,防止杂乱无章。确保实现“改造更新”工程和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四是城市文化建设对外宣传要上档次、上规模,结合赣榆区人文景观和当前文明城市创建,可以同步实行一部电视片、一本画册、一部书、一台戏和一本书法等5个一为主的文化工程,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徐福文化研究会作用。

    二〇二一年十月十三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城市文化与区域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ru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