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以为是努力和毅力的问题,其实是心理层面的问题

我们以为是努力和毅力的问题,其实是心理层面的问题

作者: 小船载豆 | 来源:发表于2020-12-23 18:33 被阅读0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问题,看似是物质条件不足、人际关系难以处理、努力不足造成的,其实,这些都是表层现象,深层的原因都得从心理层面去找。

脾气不好、易烦躁、没有毅力、容易紧张焦虑、拖延、懒惰、颓废、不思进取等很多阻碍我们人生发展的状态,我们总以为它们是很多人发展不好的原因,把很多问题都归结为它们导致的。假如它们是最底层的原因,为啥我们知道这些原因,却很难去改变呢,总是周而复始地发生这些现象呢?因为拖延、懒惰、颓废、不思进取等现象并不是最底层的原因,它们只是深层次原因产生的一种状态而已,顶多只能算是间接原因。

拖延、懒惰、颓废、不思进取等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婴幼儿童年时期,这些人的父母认知不足、人格发育不完整,无法给出很好的爱对他们进行心灵的滋养造成的。

本质上来讲,拖延、懒惰、颓废、不思进取等负面状态是心灵早期爱滋养严重不足的综合症。

因为孩子的认知有限,基本没有什么理性思维,更多是出于本能的恐惧和害怕,害怕被抛弃,面临死亡的威胁。因此,婴幼儿童时期,父母的很多不正确行为,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很多错误的心理认知并且在潜意识里形成根深蒂固的错误信念。这些错误的心理认知和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错误信念,就是他们后期反反复复上演矛盾与痛苦的根源。

小时候父母为了方便管理,都希望小孩子乖巧,不希望孩子调皮捣蛋(然而,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会对孩子做出乖巧的要求和期待,一旦孩子不这样做,往往会受到惩罚,例如,吃饭磨磨蹭蹭会被说,甚至被打;外面玩得不亦乐乎,父母催着回去吃饭,不及时去吃饭也会被说,甚至被打;哭闹着要什么玩具,会被拒绝,甚至被打。甚至1~2岁的孩子,因为某些事情惹得父母不高兴了,会把孩子推出门外,做出抛弃的举动,哪怕再顽皮的孩子,只要被抛弃,他很快就会妥协,因为被抛弃是最恐惧的事情,而父母不知道这种伤害有多大,反而发现这种很管用,所以,动不动就采取推出门外这种举动;被抛弃,对于没有自我生存能力的孩子来讲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为了减少惩罚,特别是为了避免被抛弃的恐惧,孩子会采取措施去避免。例如:主动打扫卫生,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很听话。一开始是恐惧的力量在驱使,慢慢地父母也觉得孩子很乖巧了,也更加喜欢孩子了,孩子就会在内心产生这样的信念:我只要听话,我只要优秀,父母就会爱我,我不听话,我不优秀,父母就会惩罚我,讨厌我,会嫌弃指责我。父母不知道,这种有条件的爱,往往会让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非常在意别人的感受和评价,非常害怕被否定、被孤立、被抛弃,从而总是讨好父母、长辈、领导、同事,从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内心需求,害怕得罪别人,利益和需求被侵害时,又不敢去反击,这些都是讨好型人格的痛楚)。

由于父母的担心害怕,总是逼迫孩子学习,生怕孩子不优秀,因此,孩子不是出于内心地喜欢和热爱,而是被迫式完成,孩子往往也不敢去做自己喜欢,但大人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拖延、没有毅力、懒惰的现象频频发生。这都是因为这不是孩子内心发自真正想要的,他没有从从事这些活动中获取快乐和乐趣,而是一种被迫式地执行。他也知道很重要(因为恐惧被社会淘汰),但他就是生不起努力的动力。

父母不完整的人格造成无条件爱的滋养不足,是一切症状的源头。因此,当我们遇到很多问题和现状的时候,特别是反反复复,靠毅力很难持续的现状时,我们一定要往心理层面去寻找原因。把曾经缺失的,因为这些缺失而衍生的一系列错误信念给找出来,然后,进行自我滋养和纠正,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否则,认为脾气不好、易烦躁、没有毅力、容易紧张焦虑、拖延、懒惰、颓废、不思进取是原因,只会让我们产生深深的无力感(道理我都懂,可惜我就是做不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以为是努力和毅力的问题,其实是心理层面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su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