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复兴门立体交叉桥,一种我没见过的陆地桥,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特意跑去一睹它的风姿。啊,壮丽,雄伟!双层桥面,落差间隔达5.5米;上层桥面,东来西往的车辆任意奔驰;下层桥面,南去北走的车辆畅通无阻;四条匝道把上下两层桥面巧妙地联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错落相连并行不悖的交通网。
这是我在20多年前上初中时学过的一篇语文课文《北京立交桥》的片段。课文的作者第一次见到了这种不同于过去的跟水有关的陆地桥、路上桥感慨万千。文中随即还介绍了北京的建国门立交桥、西直门立交桥、三元桥、玉蜓桥等立交桥。
久居北京的老城墙附近,孩提时曾跟小伙伴们一次次踏过那颤巍巍的、透过桥板缝就可窥见浊流的护城河桥,到离城墙不远的乱坟岗子或农家柴草堆捉蛐蛐儿。也曾遇到难得的机会坐上昆明湖的小船,穿过那汉白玉砌成的玉带桥。头一次见到著名的卢沟桥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在宽阔的长长的桥面上欢叫着来回奔跑,一时顾不上去数那桥栏上据说永远数不清的石狮。
作者的这段北京生活经历也像极了当时一直在小城市生活的我,能看到的都是跟水有关的桥。那会儿心中的桥也就是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等到我初中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北京应该至少有了100多座立交桥。这些立交桥各有各有的造型,各有各的姿态,既非常实用,又极其美丽。
印象中我一次见到这种复杂而美丽的立交桥是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四川省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从我所在的城市穿过,在城市出入口的地方建了一个很大的立交桥,连接着城市道路和另外一条随即动工修建的高速公路。我站在旁边的山坡上,久久不愿离去。
学习《北京立交桥》这篇课文的时候,大概是初中二年级,我被课本中的立交桥插图的美妙所打动。印象深刻的是,这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常和同桌在数学课上偷偷地徒手绘制立交桥,几乎把故都城市中每个繁忙的路口都设计了一座我们自认为美轮美奂的立交桥。之所以是在数学课上,倒不是我们数学成绩不好,恰恰相反,我和同桌当时的数学都是自学成才,成绩名列前茅,偶尔老师的课自然就听不太进去了。
当年暑假,我在成都的表哥家住了一段时间。当时的成都虽不及北京,但从地图上面看,也已经有了许多规模庞大的立交桥。因此,在成都期间我偶尔独自骑上了表哥的自行车,背上他的照相机,去各处立交桥观赏拍照。
大约五年之后的夏天,心中怀揣着北京立交桥的我如愿来到了首都北京开始了大学生活。到达北京的那天晚上,我和另外一位随行的同学,在北京西客站下了火车,坐上开往大学的出租车。出租车完全按照我之前在地图上预测的路线行驶,穿行过了好几个无数次在我心中浮现过的立交桥。此时的北京已相距《北京立交桥》撰写的时间差不多20年了,从北京的地图上看,大大小小的立交桥已有数百座之多。次日一早,我按奈不住初到北京的兴奋,沿着学院路坐公交车来到了北京西直门立交桥,一睹它的芳容。
时至今日,城市中立交桥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故都市区内也多了不少立交桥和高架公路。而在我现在所生活的城市——上海,一出小区门就可通过立交桥开车上高架。几乎到市区的任何地方,都能通过没有红绿灯的高架路快速便捷地到达。一路上,每隔一段,总能遇到一座姿态独特的立交桥,无数的匝道连接着不同的高架和地面的道路。
上海的城市建设速度从来没有减慢过,最近的短短几年时间,小区附近就增加了不少的高架、立交,还有更多的正在施工中,似乎每天都感觉到新的变化。而就在两三天前,漕宝路快速路被官宣正式开工,这将为我的小区东南侧带来一座崭新壮美的立交桥。
有了立交桥,红绿灯偃旗息鼓了,各路车流,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交通变得更加顺畅、惬意!在我心中,每一座立交桥,都是一件实用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限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