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朋友发了一段话:“据说鲁班授徒不避敏钝:敏者授以枢机,钝者授以法式。法式皆备于心已敷日用,枢机不必尽人皆知。”
有感于此,回曰:“上根之器,可喻以枢机;中根以下,可导以法式。”
法式,标准、程序的意思。
百度:【《管子·明法解》:"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
《史记·秦始皇本纪》:“驩欣奉教,尽知法式。"
《旧唐书·突厥传下》:"卿早归阙庭,久参宿卫,深感恩义,甚知法式,所以册立卿等各为一部可汗。"】
著名的法式,有因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而名声大噪的《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修的有关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性质类似于今日的设计手册加上建筑规范,由将作监李诫编修后,在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正式刊行,是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必备参考书,在明清两代有许多抄本流传,被梁思成比喻为中国古代建筑的“语法”。
2
枢机与君子不器。
枢机,枢与机,比喻事物发展的关键部分。
《国语·周语下》:"夫耳目,心之枢机也。"
《文心雕龙·神思》:"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健;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王弼 注:"枢机,制动之主。" 孔颖达疏:"枢谓户枢,机谓弩牙。”
君子不器,是因为掌握了枢机。
在《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要求君子需要具有多方面才能,以适应为政的需要。
在《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贡多才多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登堂入室,立在朝廷之上,但孔子仍认为有不足。
君子不应拘泥于法式,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结构和底层逻辑大道。在这里,枢机是道,是智慧,法式知识是工具。道是君子所追求的,不拘泥执著于追求知识和法式,才能使“道”和枢机通达清澈。
3
甘泉论道与四句教。
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出征广西思田前,在甘泉桥上对二位弟子师钱德洪和王龙溪说出归纳自己学说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对此“四句教”的理解,二位弟子有所分歧。王龙溪提出可以发展为“四无”,认为一悟本体,即是工夫;钱德洪则认为必须认真坚持奉行,不可偏离,犹如把揽放船,犹有绳牵。
王阳明考虑到调和弟子之间的分歧,提出:“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明确提出,人有不同资质禀赋,利根之人,当然可以一悟本体见工夫;但是中根一下,需要为其次立法,也就是有修行遵循的法式程序,防止偏差。
4
神秀与慧能的故事。
神秀和慧能都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据传说神秀以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对六祖之位,志在必得。
当时尚不知名的慧能认为此偈虽好,但未说尽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因此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与慧能是渐修顿悟与顿悟渐修的典型代表。神秀主张修行讲究法式,按照步骤程序一步步进阶,最终神秀成为北方领袖;慧能主张一悟本体即是工夫,主张明心见性靠顿悟。
五祖弘忍在选择慧能继承衣钵传承之后,为什么安排慧能归隐15年之后再出来传道?
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慧能的悟性足够,但是作为一派宗师需要的背景知识和经历,还不能骤得大位,德行威望不足以服众。从这个角度看,顿悟也需要渐修,才能够行稳致远。
渐修的是法式,顿悟的是枢机。二者不应割裂,即使利根之人,也需要法式基础上的枢机,否则枢机没有可靠基础。
5
法式作为做一件事物的标准程序,是做事普遍提升水平的关键。
法式标准程序的意义,在于可以保证最低的一个水平,因为有标准在,低于则是不合格。
枢机的意义,则在于理解其背后的基础底层逻辑,能够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抓住事物变化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调适法式以适应变化和发展的环境。
对于社会的组织行为来说,事情总是由人来参与办理的,人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其中的关键变量。不论人的资质禀赋,泰勒把人当作劳作的机器,按照规定的动作程序进行社会化分工和标准化生产以最大可能提高劳动效率,是工业革命的基本逻辑。
秦朝统一六国,是因为商鞅变法破除贵族因袭军功体制,建立起20级的军功奖惩法式,100余年逐步建立积累了碾压六国贵族体制的社会制度法式。
为什么秦朝15年时间就崩溃?没有掌握中国王朝逆取顺守的枢机。
社会的进步,大众传播的兴盛,既需要法式为先形成不可阻挡的涌现,也需要枢机以适应朝向不确定性和未来情境,方可久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