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95后小伙命丧可可西里,究竟满足了谁的优越感?

95后小伙命丧可可西里,究竟满足了谁的优越感?

作者: 当初就不该下山 | 来源:发表于2020-08-31 14:37 被阅读0次

    关于死亡,我总是不愿多说。除了沉重之外,还是因为沉沦在日常琐事之中的你、我、他常常忘记死亡。在房租、贷款、工作、家庭压力之下的人们,哪里还有时间想死的事情呢?哪里还有时间想关于死的教诲呢?于是乎,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体验的来源,除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过世,就只剩下微博、微信上的几行字的新闻。

    而最近过去的两个月,这样的新闻似乎格外多,从杭州的杀妻分尸案,到江西的连环杀人案,再到今天我们要说的95后骑行小伙身死可可西里。据公开的报道,事件的事实要点是一名叫李凯洋的95后小伙在辞职后带着4万块钱计划骑行中国,因为对可可西里的地理、气候环境的认识和准备不充分,最终葬身可可西里腹地。无疑,这是一出悲剧

    1

    这一新闻出来后,让上亿的网民们唏嘘不已,有的人感慨大自然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有的人发表了“父母在,不远游”诸如此类传统的儒家经典判断,并表示自己不会去做这样危险的事。本来到这里,似乎关于李凯洋的死亡事件就可以拉下帷幕了,一方面,人们已经从他的死亡中或多或少得到了某些关于生命的认知教育;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更新奇的新闻接踵而至,即便是如死亡这样沉重的新闻也不得不适应互联网规则,转瞬就沉默在信息的海洋深处。

    但是,围绕李凯洋事件的争论却并没有停止。对李凯洋的消费,仍然在继续。倘若我们能在这一关于自然、人、生命的故事面前停下来,放下手机片刻,去好好想一想关于生与死的事,关于社会与人、自然与人的事,那这样的“消费”就不仅是值得的,也是深刻的。这样的“消费”需要我们谨慎地去下判断,需要我们同情地理解当事人,需要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当事人的动机,以及事情的全貌。同时,我们需要避免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盲目的就开始进行道德谴责。

    可惜,在互联网世界,对诸多悲剧的“消费”常常只是沦为了纯粹的消费,人们在这些故事里满足着自己的各种优越感。例如在杭州杀妻案中,人们的关注本无可厚非,但随后相当一部分人便陶醉在对分尸细节的好奇想象中,他人的惨剧,在这里沦为了一些网民做福尔摩斯快感的来源。在李凯洋事件中,同样满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道德优越感。人们聚集在李凯洋的报道下,激烈地谴责李凯洋吃饱了撑的去可可西里,不仅对大自然毫无敬畏,对身边的家人朋友也缺少责任和关注,他应该拿出更多时间去陪伴家人,应该努力赚更多的钱孝敬父母。再进一步,人们开始将矛头指向这种近乎极限的挑战,认为这种挑战除了让救援人员更加辛苦、让家人更加悲伤,对社会毫无贡献。如李凯洋一般的人,在应该努力读书和工作的年华里,却把时间在浪费这种事情上面,其死亡不值得同情。在中文互联网世界甚至有一句专门针对此类极限挑战的戏谑: 这就是外国人口少的原因。意指欧美人喜欢玩跳伞、攀岩、跑酷等这样的极限运动,这样的运动看不出对国家和社会有什么贡献,而且常常死亡率很高。

    2

    李凯洋的事情让我们联想到同样在今年发生的,因翼装飞行事故葬生天门山的北京女孩,以及与李凯洋时间相隔不久另一名葬生可可西里的南京女大学生。依据这些报道下面的留言,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网民们对这类事情的看法大致相同,基本都认为这些人死于“作”,不值得同情,反而是救援人员更加值得同情和赞扬。

    这样的判断,这样的分析是否有道理?有,绝对有。正如再烂的书,只要你用心去读,总能有某种程度的收获,再不济也能多认识几个生词。更何况,实事求是的说,互联网充斥的此类判断实际上有着更深的文化、历史、社会的动因。

    例如儒家讲究家庭伦理和人伦责任,因此赡养父母实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进而侍奉君王、治理王朝天下则为士人的最高理想,正如侍君如侍父。从这一点出发,很多评论里的“父母在,不远游”一类的评论就似乎有理有据,毕竟,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实在是天大的不孝。

    此外,诸多文章、评论里,对救援人员的担心和同情、敬佩,也似乎相当有道德分量,因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边防卫士、医生、消防队员,等等,他们是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之存在的螺丝钉,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工作皆与这个国家和社会紧密相连。国家这一概念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但这些人却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因此在大部分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将之视为国家的现实象征。对国家的热爱,体现在生活之中,就是对这些人的尊重。大部分救援人员,无疑也属此类。而一些被救人员对救援人员的冷漠更是让人感到心寒。

    再次,一些人们指责李凯洋的另一个有力的理由,与近年来一些伪情怀的泛滥有关。在这种伪情怀的号召下,青藏高原、三江源、大兴安岭等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被宣扬成神圣之地,穷游成了某种情怀和时尚,成了少部分人逃离社会的借口。但事实则十分残酷,曾有报道指出,那些靠一路搭顺风车前往西藏的年轻女性,有不少遭到了男性司机的骚扰。

    人们的这些指责单独来看,似乎每一句都是正确的、合理的、有道德的。

    但是当这些“有道德的”指责被糅合在一起,出现在对李凯洋,对同样葬身在可可西里的大四女学生等等具体的评论和分析中时,不仅逻辑上是错误的,同时也缺乏道德上的根据。这是一场道德的狂欢,也是一场道德的集体沦丧。

    3

     实际上,无论是李凯洋,还是今年以来其他类似的相关报道,从官方披露的信息来看,我们所能掌握的全部事实都少得可怜。在李凯洋事件的官方报道中,我们仅知道一名叫做李凯洋的年轻人,喜欢骑行旅游,工作积攒了4万后,便辞职骑行中国,最终因准备不充分葬身可可西里。他的过往,他的思虑,他对自然与生命的认知,他的动机,他的人生追求,我们皆一无所知。而这些,都是我们为这一个具体事件定性的关键要素。一个人,可以因为无知或者幼稚,前往青藏高原,只为了发个朋友圈;但一个人,同样可以因为对某种深刻信仰的守护,对社会、自然、人的深刻思考而前往人迹罕至的自然深处。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远离社尘嚣的思考,海明威在海边对自然与野性的呼唤。又或者,可能仅仅是因为个人喜好,喜欢旅行在途中的感觉,而前往青藏高原,前往拉萨,并非有什么深刻的理由。

     因此仅凭独自一人前往可可西里这一事实,就污蔑李凯洋不尊敬大自然,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错误。很可能,事实正是他受到了自然的感召,出于对原始自然的尊敬和向往,而前往“朝圣”。具体原因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推断。但若仔细揣摩报道中的其他细节,我们可能会理解的更加准确。李凯洋成长于一个家庭离异的环境,朋友说他平时不爱说话,对事情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骑行,正是一个人孤独的旅行。此外,他在骑行途中,时常做义工。我们还需要记得,他骑行的费用皆是自己所赚。这些细节,为我们描摹了一个独立、有个性、爱心,不一定阳光,却一定有自己想法的大男孩形象。可惜,在信息化阅读的时代,人们等不及这样的思考和推断,就要翻到下一篇文章,下一个故事,刷下一个抖音。如果他这次准备充分,骑行中国的目标完成了,很可能对他的报道将是励志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网民们在敬佩他的同时,甚至还会感慨自己缺乏像他这样的勇气。

     可惜,他死了,他失败了。对失败者的不宽容和谴责,同样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一种不太光彩的传统。在网络的世界里,这种传统并没有因为多元价值的冲击而消逝,反而因为对成功的渴求,对快乐的追求变得更加有生命力。面对失败者,不用在乎他的经历,他的思想,人人都可以去指指点点。在这里,在上文列举的那些道德谴责的背后,是罔顾事实前提下的良心缺乏。又或者,人们只抓住了他的部分事实,葬身在可可西里。而忽略了其他事实,他的过往,他的思考。因为他已死,再无可能为自己辩护。

    4

     对事实的忽略,或者对有限事实的过度延伸,是人们错误地谴责李凯洋的开始。在基本的认识事实都没有做到的前提下,又进一步存在着逻辑错误。就如同如下推断:

    因为李凯洋的冒险举动,不仅导致自己的死亡,还导致了救援人员同样身处险境。因此李凯洋不该去骑行中国,更不该去可可西里。救援人员不该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事情上面。

    因为李凯洋没有努力赚钱去赡养父母,因为从事极限运动对国家和社会没有什么实际的贡献,不能够带领人们脱贫致富,所以极限运动没有价值,是富人的消遣。骑行旅行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放弃。

    ......

     诸如此类的语句充斥着李凯洋事件报道下的评论之中。大意皆为从李凯洋葬身可可西里推导出极限挑战的无意义,推导出李凯洋的三观不正。

    看一个例子,我们就能明白这种逻辑的问题: 某一户居民在自家烧意大利面,结果因操作失误,或者是因为天然气、煤气泄漏导致火灾,消防队员不顾自身安危终于将火扑灭。一些人们于是谴责这一户居民不该烧意大利面,因为它让消防队员身处险境。甚至意大利面是没有价值的,中国人为什么不喝粥呢?吃意大利面说明其三观不正。

    李凯洋到底有没有错?实际上根据报道,有很大可能,他在某个节点犯了严重错误。即在事前的准备阶段,他准备的远远谈不上充分。与其说,他因为死在无人区,让救援人员身处险境,从而极限挑战,甚至对生命的叩问皆是无价值的。倒不如说,如果他准备的足够充分,他就不仅不会让自己梦断可可西里,也不会让救援人员身处险境,还能够堵住一众人的荒唐逻辑。当然,即便他准备的再充分,意外也时刻可能会降临。大部分人对他的苛责是没有道理的。正如谁能在煮意大利面之前将家里的厨房设施都仔仔细细地检查一遍呢?

    5

    这种错误,甚至荒唐的逻辑。实际上正是一些人同理心、良心缺乏的表现。缺乏同理心,便会缺乏对他人行为及目的的基本尊重。在现代社会,在不违反法律和基本人伦道德的前提下,人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和目的,本应该是共识,不可能人人都去做医生、去做军人。每个人有自己对生命的认知,对职业的认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经商赚钱并不可耻,教师队伍中亦频出败类。商业社会、现代社会的富足和繁荣即建立此种对人的目的的宽容之中,这种宽容的根基是对人之为人内在价值的肯定。骑行作为李凯洋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所定下的人生这一阶段的目标,无可厚非。至少从公开的报道中,我们看不出他有对不起父母的举动。相反,我们完全可以合理的推测,他年少父母离异的经历与他的沉默寡言有着相当的关系。

    封闭了心,接下来就会为自己的某种优越感大开方便之门。一些键盘侠们谴责李凯洋的骑行、谴责翼装飞行等运动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尽做无意义的事,但这些网络福尔摩斯和网络孔夫子们又做了什么呢?或许他们相当一部分人还在啃老,自然、生命、死亡之于他们不过是一个个遥远的概念,遥远到只存在于屏幕的另一端。

    强调赡养父母等家庭伦理本无可厚非,可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社会的底线。当一些人认为自己只是做到了社会的底线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有多伟大,并具有某种道德优越感时,或许这才是一个社会真正的悲哀。

    当抬头仰望灿烂星河之时,难道你从未有过一丝惊叹和好奇么?好奇天的那边是什么,月亮上有没有住着神仙,银河之外又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5后小伙命丧可可西里,究竟满足了谁的优越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bu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