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7周二晴D341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484
《庄子》外篇 马蹄
清代学者刘凤苞这样评论:《马蹄》与《骈拇》,皆从性命上发论。《骈拇》是尽己之性而切指仁义之为害于身心,《马蹄》是尽物之性而切指仁义之为害于天下。宣颖也评论说:此篇言以仁义为治,则拂人之性,是就害于物上说。前后用譬喻错落洗发,如雨后青山,最为醒露。
《马蹄》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一切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
庄子对“至德之世”美好图景的描绘,表现了他对有为社会的不满和对无为社会的向往。反对以仁义礼乐禁锢人的自由思想,主张个性解放。本篇对于仁义、礼乐的虚伪性、蒙蔽性的揭露是深刻的,但向往愚昧无知的原始状态则极不可取,这种激愤思想是消极的,是在逃避现实。
一
【原文】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1],翘足而陆[2],此马之真性也。虽有義台路寝[3],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4],刻之[5],雒之[6],连之以羁馽[7],编之以皁栈[8],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9],而后有鞭馽之威[10],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11],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鉤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注释】
[1]龁(hé):咬嚼。[2]翘(qiáo):扬起。陆:通踛(lù),跳跃。[3]義(é):通“峨”,“義台”即高台。路:大,正;寝:居室。[4]剔之:指剪剔马毛。[5]刻之:凿削马蹄甲。[6]雒(luò)之:“雒”通“烙”,用烙铁留下标记。[7]连:系缀,连结。羁:马络头。馽(zhī):绊马脚的绳索。[8]皁(zà):饲马的槽枥。栈:安放在马脚下的编木,俗称马床。[9]橛(jué):马口所衔之木,今用铁制,谓马口铁。饰:指马络头上的装饰。[10]馽:“策”字异体。马鞭用皮制成叫鞭,用竹制成就叫“策”。[11]埴(zhí):粘土。
【译文】
马这种动物,四个蹄子可以践踏霜雪,皮毛可以抵御严寒,吃草喝水,扬蹄跳跃,这就是马的本性。至于高台大殿反而对马没什么用处。等到伯乐出现后,说:“我擅长调理马。”于是用烧红的烙铁在马身上打上印记,拿剪刀修剪鬃毛,铲削马掌,在马身上烙制印记,给马带上络头,并用缰绳把它们拴在一起,编上号再依次把它们驱赶进马棚,经过这样的一番折腾,十匹马里面有二到三匹马会死去。饿了,不让它们吃草,渴了,不给它们水喝,不停地驰骋,驱赶它们快速地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行动一致,前面有缰绳络头的束缚,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胁,这样一来,马已经死去一半了。制作陶器的人说:“我擅长整治细密的粘土,把粘土捏成陶器,圆的合乎圆规,方的与矩尺相符。”木匠说:“我擅长运用木材,把木材制成木器,能使弯曲的合于钩弧的要求,笔直的跟墨线吻合。”要说粘土和木材的本性,难道它们愿意去迎合圆规、角尺、钩弧、墨线吗?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称道伯乐善于管理马而“陶匠、木匠善于整治粘土和木材”,说这些话,其实也像治理天下人那样有过错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