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对本科教育倾注时间、师资和管理,但我们的工作必须由真正的大学精神来指引,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记住:这些学生是正准备步入知识殿堂,在不同系科接受现代研究熏陶的新生力量。——乔西亚·罗伊斯
在我看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是向学生传授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不是由着教授的兴趣进行教学。——李巴伦·布里格斯
大学课程是学生获得学位而必须参加的一系列学术计划。但他的真正内涵远非一本学生手册里的学分规定那么简单。课程传达的是一所大学对教育本质的诠释,所以,课程改革的决策会引起关于大学教育目标的“战争”。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就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吗?但这样往往会使一些课程支离破碎,没有系统性。广泛性和选择性究竟能保证学生学到什么?能真的给学生带来附加值吗?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哈佛的办学历程。
哈佛从办学伊始就把教育目标制定得非常远大。就说:创造知识,教育年轻人,让他们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他们指明正确的生活道路。
整个18世纪,哈佛课程日益走向专业化,也更贴近现实。1769年,还采取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建设落后于时代要求也是不争的事实,于是,1825年,开始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分成独立的学系,从此大学知识的精深和专业性取代了原先知识的广博性和互通性。19世纪30年代,哈佛选修课的范围越来越大,直到后来出现保守的反对力量,选修范围才有所收敛。于是,哈佛在一些学生眼里,变成了一个只是提供住宿、没有压力和漫无目的的地方。
1869年,埃利奥特上任后呼吁学术卓越,还革命性地把所有的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同时,他还提出要改进教学环节,从而保证大规模生产与质量提高可以并行不悖。日益随性和充满互动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巨大影响,也让教师发现了自己的工作原来是教书育人。但遗憾的是,个性化教学是昂贵的。于是有了教育开始服务消费者利益的教育改革。
让学生有选择权固然会得到学生的欢迎,但并没有给本科教育本身留下太大的发展空间。让教授自由地选择教学内容,固然保证了他们作为学者的基本地位,但也纵容了教师漠视学生个性化的问题,虽然学校花费许多精力设计课程并采取了学生选择这一“无形的手”,但学生的选择结果参差不齐,他们只是选择了一堆课程,却也留下了一大堆问题。因此,课程改革应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的偏好还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学生应该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还是学生通过教育为社会谋福利?大学应该服务于学生、教师还是社会的利益?当教师和学生被赋予选择自由的时候,我们的研究型大学并没有想清楚这些问题。故此,要启动课程改革,必须搞清楚教育的目标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