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眼里的偷,孩子也许只因喜欢
前几天有朋友发消息给我说孩子竟然偷拿外婆的钱,可把他急坏了,我本能的给他说了一些一定不能急,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找到原因,再想办法解决。当时我也说不出更多,因为那个小朋友我是知道的,很乖巧的一个小妹妹,我想,她会这样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后面,听说他采用了普遍的做法,在孩子已经睡着了的情况下,拖起来打了一顿。好像,也没问出所以然吧。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分享给你,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
二年级班上(孩子们大都8岁了)第一次出现了孩子偷拿别人钱的事。
他们的老师是这样解决问题的,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信封,每个信封都一模一样,还制作了一个非常好看、打着缎带和蝴蝶结的招领箱,让孩子们把拿走的钱放到信封里,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将信封放回招领箱内。
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用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办法。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真的很为这位老师点赞,7-8岁的孩子,我相信他一定会印象深刻,老师最大程度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予了正确的引导。
我也问了好几位这阶段的孩子的父母,她说没发现孩子有偷拿钱的行为,他们的孩子自己对零花钱有支配权。对了,也许,你忽视了孩子对钱的支配权。
01找到原因
1.分不清物品所有权。
低幼阶段的宝宝,最初是没有”你”“我”之分的,看到喜欢的东西直接拿或者抢,到后面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了,有了“占有”、“我”的概念,就会对自己的东西格外在意,这阶段父母就可以不断的传输物权的概念,要清楚的告诉孩子:这是我的东西,你喜欢或需要的话,得要跟我打招呼,经过我的同意;那是你的东西,别人喜欢或者需要,也得先跟你打招呼,经过你的同意。
有清晰界限,慢慢的就会懂得尊重他人的物品所有权,也知道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
我还记得有这么一个关于占有敏感期的故事,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有一天在幼儿园拉完臭臭,老师给她收拾干净后就转身去拿工具打扫,结果回来看到地上的臭臭没有了,还以为是其他老师打扫了,就没管,此后一整天孩子都紧紧的捂着她的小书包,不让老师和别的小朋友碰,回到家后兴高采烈的告诉家长,说把自己的臭臭带回来了(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简直笑翻了,太萌了)
2.孩子的正常需求,不曾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
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他们会产生对某样东西的特别喜好,如果没有可自主支配的零花钱,自己喜欢的东西在父母眼里又“没什么用处”,这时他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往往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获得,于是自然就会找机会拿家里或者别人的了。
还有的孩子,特别是二胎家庭,或者多胎家庭,孩子做这些事,很有可能只是为了寻求父母的关注,这类孩子平时总感到孤独,也常常不愉快,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而不得,而“偷拿”行为往往能激起父母强烈的反应,使他们得到变相的关注。其实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其实不管什么原因,只要父母平时留心观察、善于倾听,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02对症下药
孩子发生偷拿行为后,父母最先要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什么“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之类的大帽子就不要乱扣了,你心平气和了,孩子才可能会和你交流,你才能充分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也许,他是想给你买什么礼物,给你惊喜也不是不可能的)。吼和打,只会让孩子的嘴巴闭得更紧,你更听不到真相。
![](https://img.haomeiwen.com/i4160369/3fb1166af7945560.jpg)
即便孩子出现了“偷拿”,记住三不要:
不要当着他人的面训斥孩子,孩子也有自尊的;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强迫孩子认错,根本没用(棍棒下的认错,只是屈从),还教会孩子撒谎,甚至因为内心的叛逆和嫉恨,养成顽固的偷窃习惯。
一位教育家说过:12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道德感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重视起来,也多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对孩子的关心、关注还不够。引导,是有方法的,而这些方法,我们多用心,一定都会有。
为人父母,只要够坦诚,总是能从自己的童年里感受到一个孩子的渴望和悲欢。
毕竟,我们也是从孩子过来的。
小时候,你偷拿过家里钱吗?父母怎么做的?现在为人父母的你,如果遇到孩子有这种行为,你认为怎么做是最好的?期待你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