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4天在兰卡

34天在兰卡

作者: 李雨乔Olivia | 来源:发表于2017-08-28 12:01 被阅读0次

     兰卡是第二个三下乡 – 跪着也要活下去

    由于三下乡的缘故,我在项目开展的第二周才到兰卡,错过了项目第一周的适应期。初到兰卡,觉得自己好像被AIESEC“卖”到一个国际版三下乡基地了——首都科伦坡也不见有多少栋高楼;所有的车站都没有站牌,只有个简单的标志,什么公交会走哪里要靠人脑记;吃饭吃面都能用手抓,无辣不欢,本土化的面包都会裹着辣鱼辣鸡,半个四川人表示接受无能……

    (本土化的面包都会裹着辣鱼辣鸡)

    但感觉要来这边34天,那就把自己当做兰卡人吧,不然日子还怎么过……

    再说了来兰卡之前,我爸我妈老是嘲笑我肯定会不习惯,最后一定会花钱改签提早回家。要证明他们是错的,那就得跪着也要在斯里兰卡活下去。忍气吞声地,一大口辣鱼面包吃下去qwq。

    生活上还没完全适应,就紧接着要做项目了。而项目经历也是让人措不及防,全部的精彩心碎都这样扑面而来,应接不暇。

     我们曾推了那一道墙,那道墙动了一点点

    就像大家看到的推送里写的那样,我们项目的内容包括街头采访,和学校学生聊天开导,去贫民窟采访等等。在这里就分享几个小故事吧。

     街头采访 – 参差百态的观念在一个国度内迸发

    刚开始街头采访的时候,虽然公交时间花费很多(有一天甚至超过了10个小时),但还是乐此不疲的。因为关于男女平等,各种回答都有,千姿百态,像是一个国家的各种思想在吵架:

    “我觉得理应性别平等的,但是我不太乐意我老婆出来工作”;“如果妻子不是在政府工作,我不会让她出来”;“即使老婆工资比我高,我也不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因为这在斯里兰卡很奇怪”;

    “妻子出来工作是好事,每个人都应该担起家庭的责任”;“我们和印度不一样,在斯里兰卡,我们将女性都视为母亲一样尊重”;“现在在斯里兰卡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用自己的智慧走入上层社会,这是她们在努力之下应得的”……

    见过穿着整齐干净的中年男人扶着陌生的老母亲慢慢下车,并示意我在她身后走慢一点;也见过包着黑巾,低头在丈夫身边走路的妇女;采访过英国留学回来的创业女性,也见过众多职业家庭主妇;有在路上被轻佻地口哨声烦恼,也有司机们绅士地让路……

     学校展示 – 从不敢发声到勇敢表达

    而整理完采访的资料,将所见所闻给学校学生展示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情况就不仅仅是交通的不便利,而且是学生们的普遍害羞和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

    我们集思广益,想尽各种方法和同学们“套近乎”——一起唱歌啦,相互读对方的名字啦(辛哈拉语和各国语言的碰撞hhh)等等。再在全班分享在兰卡的所见所闻,分组讨论 “如果我是男孩/女孩”, “男孩女孩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女孩不能做男孩做的”等等一些比较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

    看着他们从害羞不理解不敢说话,到最后投入到会当众帮忙向其他同伴解释,一点点开口和我们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真的很开心。

    最后我们一起写下“what I really want to change”的卡片,作为结束。

     康复中心 – 聊天开导

    在经历过害羞的学生之后,我们对去康复中心交流谈心产生了担心。兰卡的学生都普遍害羞,更何况康复中心的她们是小小年纪就因为被性骚扰/强奸/失去父母而上法庭的女孩子。

    (由于康复中心的小女孩都未成年,出于对于她们的保护,我们不能和她们拍照。这是康复中心的外墙)

    但到了现场,我们的目标说是要和她们聊天开导,还不如说更像是她们主动来勾搭我们,和我们做朋友的,一直在拉着和我们一起来的项目方翻译,问我们问题,“你学什么专业的呀?”,“以后想做什么呀?”,“中国是怎么样的呢?”她们的脑子里仿佛有十万个小问题在冒泡,对这个世界充满好感与好奇。

    最让人震撼的是,比起国际学校的学生,康复中心的小女孩们更加勇敢,和我们当初设想的完全不同,一个个都是酷女孩儿——在问及她们的理想时,雄赳赳气昂昂地站起来——

    “我要当女飞行员!”,“我要当空姐!”,“我要当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律师!”,“医生!”……

    走的时候,真的很舍不得这一群叽叽喳喳有活力的小家伙。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她们是被伤害的一群人,我们也曾认为她们是最难敞开心扉的人,但她们却如此积极阳光地活着,how about us?

    (康复中心的小姑娘帮我编的鞭子2333)

     贫民窟 – 不忍回顾

    贫民窟的经历也是很难忘。第一天到兰卡的时候,和斯里兰卡大兄弟在公交车上聊天的时候我还不知道slum是什么,他就指着窗外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我看着窗外,密密麻麻,清一色的铁皮屋顶在阳光下反射着白光。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一大群人还要围着他们别人做采访、拍照。在家里的,绝大部分都是女人——奶奶,妈妈,女儿;在家里的男人一般是找不到工作才待在家里的。有些问题不好意思问,比如,你的丈夫/儿子的收入够支撑整个家庭吗?你想过走出这里吗?等等……

    一位老奶奶把她24岁的孙女从地上抱到凳子上,对她而言,24岁和1岁,没有什么不同,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在地上,起不来;想走,四肢却不听使唤。没有一分钱的政府补贴,不知道未来在何处;

    一位小姑娘说,我要考上大学,要做宗教学的老师,还要辅修电脑课程;

    一位小姑娘拿着她的众多奖牌和奖状,骄傲地说,我想做运动员,参加比赛,她的奶奶自豪地说,欢迎拍照。

    (热爱跑步的小女孩)

    西班牙的Sandra小姐姐对其中一个小姑娘问了我想问很久的问题:我们的visit对你而言是怎么样的?她说,很开心,这表明有人关心我们。

    很多时候都很迷惑。生活的标准那么多样,为什么要由我们要定义别人的生活呢?他们开心就好了呀。但他们真的开心吗?

    我们的项目真的能为这些兰卡女性带来积极影响吗?继而又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我们能做的,只是问一些问题,引发她们的思考,而更多的人,我们接触不到。而那些我们接触到的人,我们能泛起一些涟漪,就是值得的。

    但至少我们还是努力去做,去把我们的经历写在博客上,Instagram上,Facebook上,做成纪录片放在YouTube上,借助NGO的力量发表在联合国会议上……

    就用我们项目的贴纸结束关于项目内容的介绍吧~

     被误会的女权主义

    我们项目里这么多个EP(Exchanged Participant,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住在一个大房子里住着,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晚上在厨房里一边煮东西一边聊好吃的——土耳其的小哥哥来到兰卡之后天天想吃肉,并声情并茂地说他们那里每个地方的Kebab都怎么不一样;

    芬兰的小姐姐喜欢吃寿司,以为兰卡是亚洲国家,也会像日本一样有遍地的寿司,结果兰卡……咳咳。

    工作日做项目,周末一起去旅游,这简直是深入认识一个人的最完美套路hhh。

    在吃饭时聊各国菜式,在睡前聊自己的情感路程(嘿嘿~女生多的项目可能都这样吧)。最喜欢的还是那位来自丹麦的小姐姐Elisabeth,可能是我这些年来见过最酷的女生了。

    她爱拳击,爱潜水,想进军队,走路带风;学国际政治,去过美国做交换生一年;一个人把欧洲基本上所有国家都走遍,亚洲已经走了一大半,下个寒假在非洲看动物大迁徙。

    和项目中的很多人一样,她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权主义者,甚至在丹麦的街头上办过女权主义相关的campaign;她说在丹麦,男生会喜欢为女生付钱,但是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她通常都会约会完就把钱直接留下然后走,听她说起这件事的时候画面感好强,瞬间变成小迷妹……而“被误会的女权主义”,也是跟她有关。

    在和她一起去亭可马里潜水的时候,我们住处的旅店老板得知我们参与的是女权项目,他就开始大抒对于女权主义的看法,认为男女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也不可能平等。Elisabeth也很无奈,只能被动地反问让他前后回答不一致,让他自己发现自身想法的漏洞。

    “这不像是一个讨论,而是一场演讲。我们无法改变那些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性别是社会意识所划分的——男女本无本质上的差异,是我们的意识让我们分化。他以为女权主义者是一群疯子,要打倒一切男性,让女性占领世界。其实我们只是想要男女平等。”

    这给对于女权主义了解不多、没什么发言权的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除了和项目里的EP交流,当然也在周末的free day尽可能地explore兰卡。兰卡很美,很多人都说,兰卡是印度洋的一滴眼泪,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加勒、美瑞莎、乌纳瓦图纳、亭可马里的海,加勒的古城,埃拉的高山,高山的茶园,狮子岩,康提的佛牙节,大象孤儿院……美不胜收。挂海边小火车、高山火车,浮潜深潜,酒吧听歌,喂大象,感受“非洲气候”……在愿望清单上面的好多事情都在这边实现了。

    (在全球唯二的大象孤儿院喂大象)

    (看大象们洗澡)

    (康提佛牙节 – 一年之中最大的佛教节日)

    (古城加勒中的民族特产店)

    (古城加勒,像不像老电影里的镜头hhh)

    (加勒海边~剪影很美)

    (嘻嘻 坐上墙拍照的时候吓得要死)

    (在酒吧听歌qwq)

    (狮子岩)

    (狮子岩 – 诶嘿一屁股坐下感受一下大地)

    (亭可马里度假区)

    (到亭可马里的第一天就看到了彩虹~)

    (是的摆拍hhh)

    (太喜欢亭可马里啦再来一张~无需滤镜hhh)

     不如兰卡做兄弟

    一位三下乡晒黑的同学在我行前打趣地说“不如兰卡做兄弟”,哈哈,没想到被说中了,真的和兰卡当地人做了兄弟。

    他叫Bihan,是其中一位OC(Organizing Committee,是兰卡AIESEC的项目方),是我的斯里兰卡大兄弟。我们都叫他confused Bihan,因为他太迷了,很多当地有名的地方都不怎么会去,还需要打电话给爸妈确认坐什么线路的车,甚至开个导航也能弄错模式,害得我们整队人在大太阳下按照车行模式绕了老远的路……

    听到我说农村里有些人结婚会用牛呀猪呀做嫁妆,他说他也会牵着一头“斯里兰卡制造的”奶牛给我,让我好天天喝最新鲜的牛奶;回国后,每次给他发中国的饭菜,他都泪流满面地想生在中国……

    还有,跟一个北京的男生跑到EP House的屋顶上谈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金钱观等等高深莫测的大问题,这些这么无聊的话题也能在EP house的屋顶上聊下去,怕是没谁了。

    噢对了,还有吃。不得不提这边的吃饭方式——没错,手抓。Rice and curry(饭和咖喱)随处可见。当地人喜欢吃鸡吃鱼(特别是煮得很熟甚至有点黑的……

    (手抓饭 – 先用手把饭和菜弄成一个球,然后赶紧塞到嘴里T T其实不是本地人这样吃饭会漏很多在外面)

    这里的果汁很棒,特别是西瓜汁、芒果汁和Passion Fruit(竟然是百香果,原因是“Passion”音近“百香”)……还有姜味的啤酒(Ginger Beer)这种神奇的存在。

    但要在这里忘记“中国胃”,真的有点难。曾经努力尝试过适应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但辣得人直喝饮料狂上厕所,算了,还是老干妈+火锅底料适合我……

    (在兰卡弄一次火锅也是不太容易……)

     人们口中的独立是自己争取的

    人们所说的独立,也是慢慢培养的吧。就像一开头所说的那样,对于在兰卡呆34天,我爸我妈是嘲笑的。我一直不服这口气,硬生生地逼迫自己适应所谓的“第三世界”——

    刚来的时候不敢在夜晚一个人坐车,到习惯问路去不熟悉的地方买东西;从不敢走夜路(因为有很多流浪狗),到后面给同伴打气;从不敢在大海里游泳,到一个人潜水看珊瑚、鱼群甚至小鲨鱼……

    一个人想去哪里去哪里,也不用倚靠谁,这份自由挺好的。回到家之后,和父母商量国庆自己一个人去旅游8天,他们也是眨都不眨眼地同意——他们不说我也知道,在兰卡“逍遥自在”那么久,对我的生存能力也放心了。

     生活状况从无处可逃到拥抱改变

    之前很火的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而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世界这么大,为什么要局限在自己的小情绪里?

    做一个观察员,观察别人早就厌倦的生活,给自己调调味,不评判,只用眼睛看。这种纯粹的日子,我还想来多几打。

    这样有点浪漫的想法,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的规划。可能大家在南校过完大一会有这样的感觉——身边的人普遍想本科毕业,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而我之前也是这样的想法,想努力尽快进入职场,赚一大笔钱。

    现在,想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更多一点。不急着毕业,我还想趁着自己有假期的时候,学更多的东西,到更多的地方走走停停。

     到家之后

    回到家,反而是想念兰卡永远关不上的车门(不论是公交车还是火车hhh,都是人挤人)和公交车上大声的音乐;

    想念2块人民币一个的新鲜椰子;

    想念1块人民币的酸奶;

    想念有中场休息(也是很迷,电影突然没有的时候被吓到了)的电影;

    想念一起做吃的IPS day……

    到了马来西亚转机的时候趁机连上WiFi和confused Bihan视频一下,没想到一下子哭出来了。

    我以为我不带走兰卡任何东西(当然除了手信),就不会给自己留下怀念的机会,但没想到印度洋上的这滴泪还是流了下来。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啦,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4天在兰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mw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