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我的母亲》(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选摘《胡适自传》)中说:“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这句话包含了胡适复杂的感情。
一.编者意图。
1.感激、怀念。
母亲的管束主要是在为学和做人两方面。求学上,要求惜时勤奋(“"10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为人上,要求自省(每天反省“我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但是“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教训别人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有对“我”的自尊的照顾。
因此,胡适在做求学上,获得36个荣誉博士学位,与14岁以前的母亲对他的这方面的管教是有关系的。
在待人接物上,因为体谅、宽恕、容忍,胡适是公认的“我的朋友”(例如:温源宁《不够知己》。例如:胡适和陈独秀的交往)。
2.理解之同情。
胡适的母亲在大家庭中,是年轻的寡母,又是当家的后母,胡适对她在身份和处境中的诸多做法,充满了理解、同情、钦佩。
二.放到整本书和回忆视角,就不止上面2点了。
3.反思。
母亲责罚胡适的“轻薄话”而导致“眼翳”,随之,母亲给胡适“舔眼翳”,这两件事可谓恩威并施。胡适一生排斥母亲式的威权,践行自由主义思想,在49后并不选择去威权统治的台湾,而是去美国当寓公,去做薪水微薄的图书馆闲差。
4.遗憾无奈。
(1)在婚姻上的“巨婴人格”:“逆来顺受”。这不能不说和年少时“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的眼光,就吓住了”没有一点关系。
(2)家庭教育观和亲子观上的部分“潜移默化”。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胡思杜的教育方式,在成长的重要时期,把儿子放在寄宿学校,亲子关系不亲密。这不能不说和胡适自己的童年经验有一定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