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七月复训地图初阶以来,发生了很多变化,变化到让我自豪地对先生说:“这种儿子生十个也不嫌多。”儿子在边上听了哈哈大笑。
复训,是他主动提出来的。17年初训,20年复训,三年间,我忍不住询问过很多次,都被他拒绝了。这次他主动提出来要去,自己请好假,安排好其他课程,提前完成作业,做好复训准备。
终于,他复训去了,我不辞劳苦,又送又接,盼着他复训回来,整个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更加积极进取。
可是,他回来后的状态真的没有如我所愿。(偷偷告诉你一句话,带着受伤需求去做事,往往会让你大失所望。)
他似乎陷在他的核心心碎之中,每天睡觉、游戏,然后就是倒腾咖啡。头几天,我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问他在家做了什么事。这是他复训后的第一个阶段,我对他的担心恐惧又被勾起来了。
这次复训,儿子发现他对钢琴的学习动力是受受伤需求驱动,他需要把钢琴弹好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获得别人对他的好感,从而让他体验到自己的好。
回来后他说他要调整一下。当他跟我实话实说的时候,我反倒没那么恐惧了,我有空间去处理我的恐惧了。目前我最害怕的就是儿子对钢琴半途而废,眼看明年就要高考了,如果现在还在为学习钢琴而半途而废转其他专业,那就真的完蛋了,彻底完蛋了。这个阶段我主要是。处理我自己的恐惧,我不断觉察释放,去看见,清晰自己在害怕什么,写下《半途而废的人生》这篇觉察文章,并不断给自己翻转对半途而废的恐惧。
有一天,儿子终于看见我的恐惧了。他从我每天问他“一整天在家做什么”这句话嗅到了我的恐惧,然后他就开始跟我开诚布公的聊他每天的行程和内心感受。这个阶段我写下《我被儿子看见了》这篇简书,感觉跟儿子之间真的互相理解了。
有天晚饭,儿子带着那张我给他画的信念链条的纸张。这是他刚复训回来,他写的觉察,让我帮他理一理因果,我理给他了,并给了每个因果翻转的几个角度,告诉他,在家自己翻转,把翻转过程写下来。其实我每天回家都希望他来告诉我他是怎么翻的。直到那天晚上,他边吃饭边翻转,我在旁边听着,还时不时出手相助……这是我最喜闻乐见的晚饭场景。
又有一天晚饭,他告诉我,他用意识力让自己练了一天琴。他说:“当自己不想练,非要让自己练的时候,真的是要很用力的。这个过程很累,但是真做到了,就感觉很有成就很开心。”当我听到他说用力时,我真是两眼放光,差点老泪纵横啊!他终于知道在自己不想动的时候,启动意识力让自己发力去动了。
如他所愿,他真的将自己学琴的动力从受伤需求的驱动转化为意识力的推动,将为满足需求而练琴转化为有意识地练琴。这个转化,真的太了不起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操心他在家干什么了,反倒是他每天晚上跟我唠叨他的咖啡,听他叨多了,我又写了一篇简书《基本功扎实,就是规律》,同时还时不时能吃上他做的茶冻和冰粉。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他又发现了新玩意,说有位奶爸,一边炒菜,一边讲《道德经》,讲得非常好,他一听就懂。然后,我们晚饭的话题就经常变成了文学啊、圣贤啊之类的。
他说他一直认为自己语文学不好。我们俩一起回忆了他从小到大读过的文学书籍,他说在中学基本没读什么书,但在小学还是读了很多书的。他说他在我书架上浏览了一遍,有很多书他没读过,但有一些摆在一起的,一摞一摞的书都被他读完了。我也把我对自己写作的认知跟他分享,我们发现对自己的认知,我们大部分人多少是有偏差的,我们往往用很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结果越衡量越差。而事实上,我们有了这么多的阅读量,若假以时日多加练习,会学不好写不好吗?再说如何才称为好呢?这又是一个衡量标准的问题。在儿子自我的认知里,他的思辨力很强,我顺势给他翻转,有思辨思想的学生能学不好语文吗?
每天跟儿子的这种聊天,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有一天他还问我:“老妈,你每天下班,我就来跟你聊天,你有没有觉得幸福?”他还说:“你感觉一下,如果你下班了,你儿子就躲进房间里不跟你交流,你是什么感觉?”……我只想说,我太幸福了!
当很多同龄少年还在想方设法怎么搞到玩的时间时,他已经走在想方设法怎么学的路上,他的意识在快速成长和扩展,每次在饭桌上讨论的话题,都是在刷新我们的自我认知,一会儿是他帮我翻转,一会儿是我帮他翻转,我们的生命就不断的在更新、迭代。
前两天,我不记得一开始我们谈论什么来着,谈着谈着,我眼前出现了一个画面,一颗拥有独立思想、博大而深邃的新星在冉冉升起。我相信,儿子将是这样的新星,他将一次次站上意识高峰,站上思想高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