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话张良,重读40位历史人物(32李东阳)

对话张良,重读40位历史人物(32李东阳)

作者: 宛宛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2-11-21 10:37 被阅读0次

我问,古代皇帝有没有亲自上阵动员的?

他说,有,多是开国皇帝,本身是一路打打杀杀上来的,觉得若是有仗打自己不去现场指挥不过瘾。继位的皇帝很少带兵出征,因为出征就有牺牲的概率,但国不可一日无君。

我问,有没有皇帝带兵出征,然后翻车了的?

他说,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高句丽,前脚刚走后院失火,杨广急忙折返,从此隋朝踉踉跄跄。宋太祖赵光义,带兵北伐,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损兵折将,让宋朝元气大伤,他自己身负箭伤,仓皇逃走。最惨的是明英宗朱祁镇,朱棣的曾孙,带兵出征一个蒙古小分队,结果全军覆没,皇帝被俘,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我说,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了,不好好享受岁月静好,为什么要带兵打仗?

他说,你知道战争为什么每隔几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吗?因为和平久了,人们容易浪漫化战争,总幻想自己也能奋勇杀敌,战功赫赫。当时的蒙古是臣服于大明王朝的,听说有蒙古小分队南下骚扰时,皇帝是很兴奋的,仿佛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打猎。满朝文武把头磕的山响,也没劝住他。朱祁镇受谁影响最大?太监王振。王振是看着他长大的,亦师亦父。王振一直都是坚定的鹰派,朱祁镇在其耳濡目染下,即位之初,就有兴兵讲武的志向。

我问,为什么会全军覆灭呢?

他说,战争是个系统工程,备战期动辄以十年计,而朱祁镇这次出征呢?从决定到出发仅隔了两天,可能是想打一场说走就走的浪漫之战。没有情报支撑,没有后勤保障。另外,武将在皇帝面前哪有什么权威?肯定要听皇帝指挥。王振也被乱军所杀。

我问,蒙古人为什么不杀朱祁镇?

他说,这可是大明王朝的一家之主,价值连城。不杀,能换金银财宝,也能换割地封侯;杀了?明朝肯定开启复仇计划。

我问,皇帝被俘,朝廷不会乱了套吗?

他说,关键是蒙古人抓了皇帝还不罢手,准备趁热打铁攻下北京城。消息一出,文武百官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抓紧南迁,去南京。另一派认为应该死守。大家争论不休时,于谦站了出来,主张死守北京,绝对不能退守南京。一退守,就成了南宋了。

我问,依当时的军事实力能守住吗?

他说,明朝虽然摔了一跤,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举全国之力保北京城也不难。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若是蒙古人挟持朱祁镇要求开边关,开是不开?于谦等人跟太后商量后决定,把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推上皇位。

我问,为什么不让朱祁镇的儿子上位呢?

他说,朱祁镇出征前已经委托朱祁钰暂时主持工作,把他扶正不需要交接,工作有序推进即可。新皇帝上位后,蒙古人再拿朱祁镇当谈判砝码就没太大意义了,这也是为大明江山考虑:社稷为重,君为轻。

我说,你说过,于谦跟岳飞、文天祥一样,是个悲剧的爱国人物。

他说,他跟岳飞最像。岳飞一生想要迎回徽、钦二宗,把这件事视为终极理想,并为之奋斗,完全不顾及在位皇帝的想法。只是赵构太懂政治,坚决没让徽、钦二宗活着回来,保住了自己的皇位。于谦不断提议把朱祁镇接回来,朱祁钰很尊重于谦,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还是把朱祁镇接回来了。但当时以君为轻又拥立新君主的事,朱祁镇始终耿耿于怀,等他复辟后,于谦被找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给杀了。

我问,朱祁钰也被杀了吗?

他说,没有。朱祁镇回来以后不是马上复辟的,而是被关进了小黑屋,一关就是七八年,只是他运气好,熬到了朱祁钰病危,信徒们接着把他营救出来复辟了。

我说,没杀,也算仁慈。

他说,不用杀,本身就奄奄一息了。朱祁钰死后,帝号被废,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死后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因此成为迁都北京后,仅有的一个没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我说,于谦这件事办错了。

他说,于谦只是臣子,他的提议也的确以社稷为重,最终拍板的还是太后和朱祁钰。朱祁钰是好人没当成,坏人没做绝。不过,天子的确是讲命的。朱祁钰废侄子立儿子为太子,没几年儿子死了,自己又没别的儿子,只能再把侄子改回太子。

我问,朱祁镇知道于谦是冤枉的吗?

他说,冤枉不冤枉于谦不重要,总要出出自己心里这些年的气。太后和弟弟不能杀,杀个挑头的臣子还是可以的。另外,推动朱祁钰称帝的也是于谦。你说,朱祁镇能不恨他吗?

我问,皇帝出征翻车了,得有人负责吧?

他说,朱祁钰判定王振负事故全部责任。王振不是死在战场上了吗?让家人抵罪,株连九族。还要登报批判王振,把他定义为明朝第一专政宦官、明朝第一蒙古卧底。不过,朱祁镇复辟后给王振立了碑招了魂,相当于平反了。朱祁镇对王振是有真感情的,类似父子关系,恨不起来。

我问,于谦有没有被平反?

他说,朱祁镇儿子朱见深上台后,恢复了叔叔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屈,这一页也算尘埃落定。

我说,朱见深这个名字还是很有味道的。

他说,看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曾祖父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哥哥朱重四、朱重六,都用数字当名字。古代老百姓没文化,他们的名字真的只是个代号。而一旦逆袭呢?起名开始找蹊跷字了,显的有文化底蕴。朱元璋儿子叫朱棡、朱樉、朱橚,孙子叫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再看邀请他造反的发小,汤和,曾祖父汤五一、祖父汤六一、父亲汤七一,儿子们则叫汤軏、汤鼐、汤燮。人的名字也会带有时代元素。

我问,朱祁镇有没有比较突出的政治贡献?

他说,最突出的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皇妃不需要陪葬了。

我问,王振作为宦官,为什么能专政?

他说,肯定是皇帝允许的。当年朱棣成立内阁,本意是为自己服务的。但内阁这个东西,本身就很强大,天天在皇帝身边容易变成权力寻租之所,后来又集中了六部三法司还有御史台的权力。倘若这些文人再一抱团?那就成了一个不受皇帝控制的庞然大物,甚至会反过来钳制皇权。那皇帝怎么对抗他们呢?必须弄点力量在身边,谁是最值得皇帝信任的人?肯定是宦官,宦官怎么对付这些文官?东厂西厂呀!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宦官是皇帝的代言人。

我问,文人不都是有家国情怀的吗?怎么可能跟皇帝对立呢?

他说,唐宋时期,士人待遇十分优厚,皇权对士大夫阶层礼遇有加,所以不存在对立情况。明朝朱元璋是乞丐出身,对这些当官的文人没好感,给出的俸禄很低,搞锦衣卫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还发明了一些折辱大臣尊严的东西,例如廷杖。你说,他们能没有对立情绪吗?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权力的对立,内阁渐渐演变成权力机构,与皇权形成了竞争关系。

我问,朱元璋是如何看待宦官的?

他说,定义成了家奴,还明文规定,凡是宦官都不得识字念书,不得干预政事。太监翻身是从朱棣开始的,因为朱棣的谋反得益于太监的辅佐,故之后亲信太监,允许太监设立东厂。下西洋的郑和,也是太监。

我说,一说东厂西厂我就想起电影《龙门客栈》。

他说,监管权力的权力才是终极权力。倘若你是东厂的人,你要去抓一个贪官,在万两白银与被杀之间,会如何选择?肯定一边帮你数银子一边给你磕头,感谢不杀之恩。所以谁分管东厂西厂,谁才是真正的巨贪。明朝这些专政的大太监,都是富可敌国的。

我问,有比王振富的吗?

他说,明朝第一贪叫刘瑾,家产折算成白银差不多是六千五百万两,和珅都没法和他比,最终被凌迟至死。

我问,他是靠哪个皇帝起来的?

他说,朱见深的孙子,朱厚照。在说朱厚照之前不得不说说他父亲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是明朝中期少有的明君,在位时出现了一段短暂的辉煌,史称弘治中兴。但是有个问题,别的皇帝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他不,只娶一个,这也导致他子嗣少,两个儿子,还死了一个,只剩朱厚照。你想,皇帝家的独苗,朱厚照该多受宠?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变着花样哄朱厚照开心,学业和政事自然也就荒废了。问题是,即便知道他是个草包,也不能不把江山传给他。十五岁,朱厚照继位,那更自由了,谁也管不了他了。朱厚照没有子嗣,皇位后来传给了他堂弟。

我问,刘瑾一手遮天,文武百官不抗议吗?

他说,集体请辞,逼迫皇帝二选一。朱佑樘跟大臣私交很好,临死前给儿子留下了三位辅政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这三人把对先帝的感恩全反馈到了朱厚照身上,什么都要过问,连衣食住行都要管一管。十五岁正在叛逆期,他们的奏折越多,朱厚照越想跟刘瑾出去玩,想用这种方式对抗内阁大臣们对自己的约束。看到集体辞职报告,朱厚照被当头棒喝,急忙反思,确实不能继续折腾下去了,否则大明江山真砸在我手里了,不行,我要把刘瑾杀了。结果呢?刘瑾一句话就把朱厚照给说反转了。

我问,什么话?

他说,皇帝,你已经长大了。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说,刘瑾真是高手,能给皇帝洗脑。

他说,这群人的辞呈,朱厚照全给批了,除了李东阳。因为李东阳是自己的老师,又是内阁首辅,还是需要他帮自己主持工作的。李东阳坚持辞职,朱厚照坚持留任,后来留了。那,你想李东阳怎么面对曾经的同事们?大家说好一起辞职的,结果我们都辞了,你继续干?你要脸不?于是,众人给他起了个绰号:伴食宰相,草包的意思。

我问,李东阳有才华吗?

他说,少年成名,四岁就被皇帝朱祁钰召见了,接着安排他读全国最好的学校。你要是看看李东阳小时候对的诗,你都会怀疑这是伤仲永的原型。朱祁钰见他个小跨不过门槛,调侃了一句,神童腿短,李东阳接着回了一句,天子门高。皇帝再出对,螃蟹浑身甲胄,李东阳接了一句,蜘蛛满腹经纶。高考考的也不错,全国第四。不过他当官一直当的中规中矩,不温不火,之所以能登上高级政治舞台,与他是太子老师这个特殊身份有直接的关系。

我问,刘瑾主持工作,李东阳什么态度呢?

他说,比较顺从吧,毕竟人在屋檐下。

我说,总觉得古代文人是很有骨气的。

他说,历史打断文人脊梁的两闷棍,一是明朝的廷杖,就如同你刚发表完你的高谈阔论,一个小混混过来扇了你一巴掌,让你再说一遍,你还敢吗?二是清朝的文字狱。文人不敢妄议朝廷,可是敢妄议同僚,于是就有人画了一幅丑老妪骑牛吹笛的讽刺画,在画中老妪额上题“此李西涯(西涯是李东阳的号)相业(宰相的功业)”,以此嘲讽李东阳。李东阳看后苦笑一下,写了一首诗:杨妃身死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争似阿婆骑牛背,春风一曲太平歌。

我说,格局很大。

他说,其实李东阳是超级大卧底,后来是在他的牵动下,扳倒了明朝首贪刘瑾。李东阳表面上迎合黑暗,实际上一直在蛰伏,等待致命一击。这期间,他脸皮厚,心思重,不怕被人误解,实则心中有江山有社稷有人民,出淤泥而不染,顺便把泥坑也清理干净了。

我问,看来,李东阳是一个很有故事的文人。

他说,是的,《清明上河图》都有他的大幅跋文。还有,他死后被封“文正”谥号。古人很在意自己在历史上的形象,整个明朝只有四位文官被封“文正”,包括之前提到的方孝孺、谢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话张良,重读40位历史人物(32李东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te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