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触碰自己的伤口
文/关尔
都说校园是一片净土,但曾几何时,这片净土的某些角落,却慢慢滋生出野蛮与残酷。
前段时间由周冬雨、易烊千玺主演,引发广泛热议的电影《少年的你》,就直指“校园霸凌”这一现实问题。孩子们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要承受不该承受的痛苦,亦或是给他人制造痛苦,这样的事件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甚至可能你身边就有人经历过,你本人就曾是受害者。
校园霸凌,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公害,即便如法国、美国般的所谓文明国度,也难以幸免,束手无策。
法国文坛新贵爱德华·路易斯在他的成名作——自传小说《艾迪的告别》中,就爆料了自己在学校遭受暴力伤害及言语侮辱的亲身经历。书中主角艾迪的遭遇甚至更惨。因为除了校园,他还要忍受来自原生家庭的父母的冷漠,兄弟的歧视。就因为他文静羸弱,看上去“不像个男孩”。
虽然这些痛苦经历带给爱德华莫大的身心伤害,但也正是这些经历,促使他逃离封闭落后的小镇,去往巴黎。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了《艾迪的告别》,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停止捉弄爱德华的意思,他如此艰难的逃离原生家庭和校园霸凌后,却依然逃不开“弱肉强食”的人类社会。大学期间,他再次遭遇暴力事件,沦为受害者。这次经历也再次被他写成小说,公诸于大众面前。那就是他的第二本自传小说《艾迪的自白》。
美好时刻,黑暗却总是如影随形
《艾迪的自白》故事发生在巴黎,圣诞钟声刚刚敲响不久,就在这样一个浪漫时刻,艾迪遇见了雷德——一个长相英俊的管道工。雷德骗取了艾迪的信任,两人一起去艾迪家过节。没想到雷德不但侵犯了艾迪,偷窃艾迪的财物,还差点把艾迪活活勒死。待他离开后,艾迪选择了报警。
被人欺骗的痛苦;不被周遭理解的烦躁;心理上的自我厌恶;没有任何安全感的恐慌;随时会被雷德报复的恐惧;不再相信人类的厌世;各种糟糕的情绪一起向艾迪袭来。以至于无论看见谁,艾迪的心脏都会停跳一拍,一旦有人向他走来,他都会胆战心惊的想:“他找到我了!!!”
最让艾迪痛苦的还有,他甚至失去了保持沉默的权利。无论警察、朋友还是亲人,所有人似乎都只对事件细节感兴趣,大家一边听他一遍又一遍的陈述过程,一边不断暗示是他自己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艾迪本人……
故事开篇即描写了艾迪遭受暴力后的失态举动,语无伦次;不停的打扫房间、洗澡;发疯般的找人倾吐……不管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还是《黑箱》,因为作者亲身经历过,所以字里行间带着血和泪。爱德华却一反常态,用异常冷静、甚至有些自嘲的态度把自己的伤口再次拨开。
但爱德华毕竟成长了,相较于《艾迪的告别》里的艾迪,那时他是无依无靠,独自挣扎的“当事人”,那本书中交代的更多的是他的境遇,让人们对霸凌受害者感同身受。而在《艾迪的自白》中,艾迪更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勇敢的剖析了暴力发生的原因,以及暴力发生后自己从痛苦、挣扎到自愈的过程。这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勇气触碰自己的伤口。
你的痛苦,别人究竟能理解多少
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事件发生后,爱德华的好友乔弗鲁瓦给了爱德华很大的帮助,也是在他的启发和鼓励下,爱德华决定写出自己的这段经历。
回想那个时候,乔弗鲁瓦说:“爱德华觉得自己的故事被警察、司法检查的医生夺走了,所以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对他的康复很有帮助,也非常重要。”
正是这种认为自己的故事被夺走的想法,为《艾迪的自白》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叙事视角。
小说中的主讲人并不是艾迪自己,而是艾迪的姐姐。姐姐把艾迪跟她描述的经过添枝加叶的讲给丈夫听,艾迪则躲在门后,偷听姐姐和姐夫的对话。当他觉得姐姐的叙述失实或者完全错误时,就会在心里默默补充或纠正。这就好像艾迪的姐姐在写小说,而艾迪在做“批注”一样。
看了艾迪的“批注”你就会发现,想要一个人了解另一个人的痛苦,实在太难了。
没想到这种新写法,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批评一方代表是《巴黎评论》的编辑洛林·斯坦,他本人甚至因为攻击《艾迪的自白》而被迫辞职。而大多数媒体则给予了极大的好评,盛赞爱德华是“当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声音”之一,并称该书“继承了杜鲁门·卡波特《冷血》残酷而真实的创作方式”。
对于各方褒贬,爱德华自己到并不在意。他说自己在写作时,不会问自己是善良还是残忍,而是问自己写下的东西是真还是假。他不是牧师,只是一个试图再现人物性格复杂性的人。
你的冷漠,就是撒在别人伤口上的盐
当你身边的人遇到不幸事件时,你会怎么做?或者说,你该怎么做?
看了《艾迪的自白》一书你就会发现,与艾迪的混乱呈对照的,是“公事公办”的警察,“见怪不怪”的医生和“谁让你自己不小心”的姐姐,让人不禁怀疑,周遭这些本该关心却漠不关心的人们给艾迪造成的伤害,是不是比雷德给他带来的直接伤痛要更强烈的多?!这种赤裸裸的现实对照,甚至能让读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追忆当自己身边的人遇到不幸时,自己有没有给人家的伤口上撒过盐。
这也正应了爱德华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越多地谈论和描写暴力,你就能在这个世界上创造更多的善。”
看完这本书,真的要向每一位有勇气碰触自己伤口的人致敬,林奕含、伊藤诗织、爱德华·路易斯……不论故事的结局如何,他们的发声,都会给更多人以帮助,让有同样遭遇的人不再觉得孤立,能够直面困难和伤痛,找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都会让更多人站出来,加入到“创造更多善”的行列中去。
人,从来都只能孤军奋战
入选朗姆达文学奖、欧洲文学奖
《波士顿环球报》2018年度图书
法国媒体盛赞“当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声音
编辑推荐
★法国新锐作家,自传体小说连连获奖。
《艾迪的自白》是凭借首部自传体小说《艾迪的告别》就入围都柏林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的法国新锐作家爱德华·路易斯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出版后同样表现不俗,入选美国朗姆达文学奖、欧洲文学奖,并成为《波士顿环球报》2018年年度好书,法国媒体盛赞其是“当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声音”之一,称该书“继承了杜鲁门·卡波特《冷血》残酷而真实的创作方式”。《纽约时报》《科克斯评论》《卫报》等众多媒体也一致给予盛赞!
★一部受害者的自愈实录,一部给人以勇气和希望的力量之作。
主人公艾迪在圣诞夜被袭击后,深陷焦灼和痛苦之中,周围的人们看似关切,却暗藏疏离与冷漠,这让艾迪越发怀疑自我。痛苦挣扎过后,他开始用冷静、坦诚的态度剖析自己的内心,最终重获新生。
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人在受到伤害之后,内心和行为上难以自控的变化,以及创伤自愈的过程。能给每个遇到挫折的人以启示,找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如果说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揭露了人生的悲剧性,那《艾迪的自白》就是重现了打破悲剧的可能。关于自我麻痹与救赎,关于逃离与独自抗争,该书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样发人深省。
★席卷欧美排行榜,掀多国阅读狂潮的口碑之作。
该书上市后迅速跻身畅销书排行榜TOP5。已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版权售至20多个国家及地区,创下百万册销售记录,并长期占据各国图书排行榜前列。主人公艾迪的遭遇成为Twitter、Instagram等众多社交网站的热门话题,引发各国网友热议。由本书改编的舞台剧,将于2019年年底在巴黎阿贝斯剧场上演。
内容简介
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直面伤口,我们总是努力说服自己,我没受伤……我没受伤……我没受伤……
我叫艾迪,我是个男生,在圣诞节的早晨,我迈进了警察局。
就在几个小时前,圣诞钟声刚刚敲响的时候,我遇见了雷德——一个管道工人。在愉快的交谈过后,我们一起回家庆祝节日。然而,意外发生,我被他袭击了。警察、朋友、亲人,所有的人都在让我回顾事情的起因、过程、细节,一遍又一遍。而作为受害者的我,却失去了沉默的权利。一夕之间,仿佛所有人都拥有了雷德的脸,让我胆战心惊。没有人能理解我内心的痛苦,也无人意识到我的恍惚与恐惧。
伤害就像永不落幕的电影,我成为唯一的观众。或许只有逃离,才能改变痛苦的生活……
作者简介
爱德华·路易斯(Édouard Louis),原名艾迪•贝勒格勒,小说家、编辑,1992年出生于法国庇卡底。21岁时,他创作了首部自传体小说《艾迪的告别》,该书以黑马之姿入选龚古尔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
《艾迪的自白》是他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被法国媒体盛赞为“当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声音”之一。
译者简介
丁雪,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法语专业。现专职从事翻译工作。
精彩点评
作为一名作家,路易斯的优点是他对事物充满了激情,有时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他具有哲学家式的思维习惯,喜欢探索而不是中和自己的感受。
——《卫报》
这是一部令人痛心的自传体小说,篇幅虽短但层次分明,节奏紧凑。
——《泰晤士报》
在这部感人的自传体小说中,路易斯用长篇独白的形式将故事发生的经过、内心遭受的冲击,以及自身痛苦矛盾的感受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版人周刊》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犯罪故事,也是对正义竭尽全力的追求……故事冲击力十足,细节上的处理也十分到位。
——《科克斯评论》
这是一本紧张刺激的小说,作者以圣诞节发生的事件为基础,对阶层和个人主义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纽约客》
一部令人心碎的小说……读者很容易被爱德华·路易斯的书和他赤裸裸的诚实迷住。
——《爱尔兰时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