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小说前半部分时,我不懂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说命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因为以我的阅读感受出发,我没有体会到盖茨比,有如何可以称之为“伟大”的行为,把书名顶为《盖茨比》或者更加恰当。
终于,在读到小说的倒数第二章时,我无法忍受中文直译对外文名著的“摧残”了,这种一词一意的枯燥翻译,实在是很难让阅读者真正了解作者想描绘的那些人物,那些现象,更别说情感了。(当然,由我自己的阅读能力限制,我已经读到了倒数第二章,却还不能明确,作者在这部小说中的名字叫Nick Carraway。)
所以我今天上午在网上看了翻拍电影(2013年版),通过由小李子莱昂纳多扮演的盖茨比,我才终于了解了“the great”的由来。
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孩,盖茨比从贫民通过自己的双手爬到了富人堆,每天以对岸码头的一点绿光温暖自己,尽管他现在是如此成功,可依旧无法掩盖他贫苦低下的出身,别人的嘲讽会让他生气发疯,他想在爱人面前维持贵族形象的想法破碎,而她心爱的女孩在那一刻显得多么粗俗,她甚至因此轻松地抑制住了自己多年地爱意,盖茨比的幻想破灭了,因为误会,连生命也消逝了。在葬礼上,只有尼克这一个邻居真心把他当朋友。这无疑配得上“伟大”,可最后故事的结局却并不美好。
在小说的开头,有着这样一段话:
Then wear the gold hat, if that will move her:
If you can bounce high, bounce for her too.
Till she cry
"Lover, gold-hatted, high-bouncing lover, I must have you!"
我以为,只要有了爱,有了金钱,有了地位,就能得到心上人的倾慕。可我忽略了当时的社会,那个看重你是否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社会,那个等级分明的落后社会让这多少年的奋斗都变得毫无意义。
这部小说也加上这部电影,并不如《饥饿游戏》般惊心刺激,相反,它显得“平淡”,就像是一个人在独自讲故事,它不在意这个故事是否足够吸引人,仅仅想讲个故事这么简单。在上午看完电影后,我内心毫无波澜,可就是这样看似平淡地听完一个故事后,我却陷入了回味之中,静坐在椅子上,回想看过的每个片段,将作者想描绘的世界在脑海里铺开,感觉自己就像修车行旁的“Doctor T.J.Eckleburg(T.J.埃克尔堡大夫)"一样,用着一双暗淡的眼睛俯视着这一切,感到一股充实感(或许这就是名著的营养价值,是那种网络小说无法带来的)。
如果我是在25岁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我会把它解读为“草根的逆袭”;如果我是在30岁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我会关注“美国梦”的深层心理基础和体制的影响。然而,我是在将近20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它,在这个充满了各种梦想但却毫不了然梦想的代价的年龄。于是,我读到了爱情,看到了一个孤独的男人如何不断地装点自己的梦想(或者说幻想),和现实抗争,最后留下一片梦碎的声音。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又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度兴奋的未来。它以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回到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