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放学回家,问我蟒蛇是不是大多数没有毒?我莫名所以,追问之下,孩子表示她今天学了一篇语文课文,她对语文课文里写的有疑问,认为有错误,于是找来课文原文,父女俩细读之(用两条分割线分割出来的斜体字是跟娃之间的讨论部分,也是讨论结果):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中上一位著名的君王和勇士。
传说,有一次成吉思汗骑马去森林里狩猎,很多朋友陪伴着他,仆人带着猎狗跟在后面。
森林里回荡着猎手们的呼喊声和吹笑声,他们希望满载而归。
成吉思汗的手腕上站着他最喜爱的鹰。那鹰是被训练用来打猎的,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就飞向天空,环顾四周,寻找猎物。如果它碰到一只鹿或一只兔子,就会像箭一样冲下来。
(成吉思汗用作猎鹰的最大可能性是苍鹰。因为从情节上推断,朋友陪伴、仆人相随,以及文末所说的他的感悟等,这些字眼暗示成吉思汗此时行事还不太老练,应该还没有成为蒙古的大汗,只是一个汗或者部落首领的时候。这时候的成吉思汗,活动范围也就在蒙古东部,靠近兴安岭不远的那一片区域,这一带被驯养做猎鹰的基本上以苍鹰为主。苍鹰是猎不了成年鹿的,而古人又是不猎幼鹿的,所以此处用鹿估计是这篇三无文章的编辑自己瞎编的。远在新疆西部的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金雕猎鹰才猎得了成年鹿,但那距离成吉思汗早年的活动地点还要一千多公里的距离呢。)
成吉思汗和猎手们骑着马在林子里转了整整一上午,但他们没有打到原来想象的那么多猎物。
中午的时候,他们走散了。估计其他人都按原路走了,成吉思汗选择了一条近路,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穿行。那只宠鹰已不在他的手腕上,它在前面飞行,它认得回家的路。
(首领丢了,随从居然按原路先回了!就不怕首领回来把他们全砍了么?)
当时天气很热,成吉思汗感到口渴得厉害,他多希望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水解解渴,可是炎热的天气已经把所有的山间小溪烤干了。
他终于看到有水从岩石边滴下,上面应该有一个泉眼。在潮湿的季节里,这里总有一条急流倾泻而下,可现在只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水。
他高兴极了,从猎袋里拿出一只小杯子,去接那慢慢滴下的水。
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接满了一杯水。他把杯子送到嘴边,准备一饮而尽。突然,“嗖”的一声,他的杯子被打掉了,水全洒在地上。
成吉思汗抬头一看,原来是他那只宠爱的鹰干的。
这只鹰一直在他的上空盘旋。
成吉思汗捡起杯子,又去接那水滴。这次他没有等多长时间,只接了半杯,就把杯子举到嘴边。这只鹰又俯冲下来,把他手中的杯子撞掉了。
这次他有点生气了。他又接了一次,那只鹰第三次撞翻了杯子。成吉思汗可是真的生气了。
“你怎么敢这样?”他大声喊道,“看我不抓到你,拧断你的脖子!”
他又接了一杯水,“喂,我说老鹰啊,这可是最后一次了。”
他还没说完,鹰就飞扑下来,扑掉了他手中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只见老鹰在空中一抖,惨叫一声落了下来,血流满地,死在主人的脚下。
“这就是你的下场。”成吉思汗说。
但当他寻找杯子时,发现杯子掉到两块岩石当中,够不着了。“无论如何,我要喝点泉水。”他自言自语地说。
(好友孙毓调侃,成吉思汗这摔不破的杯子是哪里买的?淘宝还是拼夕夕,他关心这个)
说完,他开始沿陡峭的石壁爬上去,寻找水源。他爬得很费劲,爬得越高,口渴得就越厉害。
他终于爬到了岩石顶,那里确实有一池水,可是有一个什么东西躺在池子里,几乎占满了整个池子。原来是一条粗大的剧毒死蛇。
(一池水、剧毒死蛇、占满整个池子。这三个词放在一起严重违和。跟娃一起查了一下世界十大最大的毒蛇,查下来的结果,排第一的是眼镜王蛇,最重30斤(15kg),在内蒙古东部、兴安岭一带有分布,排第二的一种跟眼镜王蛇差不多,已发现的极限重量还有超过眼镜王蛇的,但这种蛇只分布在湖南和广东一带,成吉思汗肯定是见不到的,其它的八种大的毒蛇中国没有分布。一个顶多30斤重的蛇,池子再小也是达不到“几乎占满整个池子”的。能够“几乎占满整个池子”的蛇只能是大蟒蛇,而大蟒蛇无毒,根本谈不上“剧毒”。
还有一点,蛇毒是在毒腺里面,蛇不主动喷出的话蛇毒是在毒腺里的,死蛇应该是不会把蛇毒排入水中的,简单类比一下中国人常见的养生习惯,喝蛇泡的药酒的人,有几个中蛇毒的呢?不过腐肉所滋生的病菌确实是可以致命的,但是经过这么厚的岩石层过滤,病菌早已被过滤掉了,现代特种兵有一项经常使用的生存技能就是用细沙过滤淡水)
成吉思汗愣住了。他忘记了口渴,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
“那鹰救了我的命!”他大声喊道,“可我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放进自己的猎袋。他自言自语:“今天我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恳请编辑们,你们在编造这种三无文章的时候,能不能稍微走点心啊!这是给孩子学习的课文,学这种课文,你想让孩子学什么呢?难道学不讲逻辑和弄虚作假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