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里结婚的人不多,但已婚的一旦聊起家庭似乎就像止不住的水龙头,所有的心得体会都倾泻出来,作为旁听者,真的能从同事间的谈话里领悟到一些有关婆媳矛盾的出处:
第三代教育理念不同
人似乎总是矛盾的,连着事情也是两面派。总监三十多岁,在她没结婚前,自己的家庭属于相对独立的关系,和亲戚不太联系得太紧密,加上她自己性格也不外向,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调整自己的状态,婚后,丈夫一家是大家庭式生活,三不五时就“大家”聚会或出游,婚后调整了一年,再到女儿出生,她会经常感叹道:“其实跟公公婆婆住挺好的,有人可以帮你,真的省了很多事,而且我婆婆还是比较讲道理的······”
直到,今年二胎儿子到来,女儿大概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脾气大,常常大喊大叫,弄得婆婆经常教训孙女,孙女对奶奶是又爱又怕,奶奶呢,分身乏力,也将大多精力转向了刚出生没多久的孙子身上,一来二去,总监有点担心女儿以后的成长有些阴影,不由得抱怨:“还是不要和公公婆婆住了~”
按她的理解,婆婆是讲道理的,但公公婆婆都是经历过文革时代创伤的人,内心有隐藏的悲伤,而这些伤害都是靠自己熬过来的。所以,老一辈不懂得如何为孩子做心理建设,心中固有的想法就是:“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你是我大孙女,你不对我就要骂你”,孰不知,现在的孩子会把童年的一些小事记在心里,长大后还能想起“伤害”他们的至亲。
所以自从儿子出生后,总监反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女儿身上,但女儿和婆婆之间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出现:“奶奶,我再也不爱你了~”“你不爱我,那我去疼弟弟了,以后大家都爱弟弟,就没有人爱你了”“啊~~~~我讨厌奶奶,我不要奶奶”。女儿还小,不懂得表达内心情感,婆婆年老,老旧表达方式很难改,两边其实都没错,但就是个坎,夹在中间作为妈妈和儿媳的总监也是很无奈。
夹在中间的丈夫/儿子
有一篇文章里,一个男人去看心理医生,原因是她的妻子和母亲关系僵硬,因为自小的成长环境,母亲独自带大他,他很依赖和孝顺自己的妈妈,在许多事情他都让妻子迁就母亲,久而久之,妻子忍不了,要他自己做个抉择--“要妈妈还是要老婆”,两边都不想失去,他很困扰,而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如果想要婚姻,就远离你的妈妈~”
这样的建议其实很难让人接受,与传统的中国孝道不相符,中国不像美国,美国人讲求独立个体自由解放,年满18就要搬出去自己住,年老也统一住养老院;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孝为先,家人团聚,讲求赡养和陪伴、子孙环绕、安度晚年,与母亲疏远,不仅自己难以做到,同时,也要承受住许多外界的舆论压力。
举一个神话的例子来说:哪吒闹海,龙王到陈塘关兴师问罪,为了不连累父母,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当场自戕。神话故事里可以看出中国人历来的道德传统--父母血脉,难以割舍,难以偿还。让一个儿子远离自己的的母亲,这位医生的建议不仅超前,且跨国,操作起来一点都不实际。
婆媳之间能闹到不可开交几乎都与儿子/丈夫有关,就像最近电视剧《一路桃花开》里罗耀辉面对妻子狄英和母亲的争吵,他颇为无奈地抱怨道:“我妈是爱我的,我媳妇也是爱我的,这目标都一致,怎么俩人就不能劲往一处使呢?”罗母一个人独自儿子带大,嫌弃媳妇狄英没文化、没有北京户口、离过婚、年龄大、生不了孩子·····总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再加上护犊心切,心中认为只有自己对儿子才是最好的,媳妇始终是个外人,常常对自己的儿媳心生不满;媳妇呢,心地善良也能干有孝心,但个性率真,对于婆婆的无理由的挑剔她无法接受,争来吵去,最终,这个既是儿子又是丈夫的人为难到整天抓耳挠腮~
有时候婆婆观念先进一点,媳妇观念后退一点,一前一后,心大些,也许能让这个儿子/丈夫好过些。
年轻人错误的养老和赡养观念
婆媳关系影响最深的永远是共同爱的那个人---儿子或孙子,往回重塑,绕来绕去都是老中青三代问题,老人家怕儿子儿媳将来不为他们养老,替孩子带孙子不仅有亲情,有时候也会有私心:“我帮你带孩子,你终究是要给我养老的”,反过来,有些孩子把父母帮自己带孩子看作是种有偿回报,父母拒绝,孩子也会在心里埋怨:“别人都会带孙子,你不帮我带,我以后也不会给你养老”,一些年轻人被繁忙的工作所压,没办法分心照顾孩子,所有父母的初心都是因为心疼自己的女儿或儿子太过辛苦,才会主动地去带孙辈,父母不帮不是孩子拒绝赡养父母的理由,而孩子错误的观念也会让自己的父母没了安全感,使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都参杂一些隔阂和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