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你敢么?我不敢!
今天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记录下来,值得思考。
今天中午,偶然翻朋友圈,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加的好友,朋友圈里有大消息,有偿找工作!
某国企招聘,月薪4000,双休,五险一金,节假日有福利。直签。要求35以下,全日制本科,户口本地。
某高校招聘辅导员,要求30岁以下,全日制本科学历。直签。
社区工作者,35岁以下,全日制大专学历以上,成人可研究,必须本市户口。工资4000以上+五险一金+各种福利。合同是民政局直签。
……
以上已经让我惊诧不已,忽而看到一条,让我嘴里的刀鱼都掉到了地上。
拜托,这是能找到的工作么?这是馅饼好不好?是天上能掉下来的龙肉馅的大馅饼!
按着每分钟90下的心脏,我问发圈的那位,暂且称他为A,预备役的工作多钱?结果,魚掉了,筷子也掉了。
32万!
我特么想问,你敲骨吸髓啊!
下午,我跟一个忘年交聊天,且成她为B,说到此事。B的儿子87年的,本科毕业,学的设计,现在是自由职业者。据说,一个月收入不菲。
B说,32万?真能入军籍?那也值啊!钱没了可以再赚,我特别希望他有个稳定工作。
我无语,沙楞的把A的微信给了B。
也巧了,这会儿,一个同事找我,看我聊的火热,问了一句。
我把情况说了一遍,她撇嘴,这不可能,哪有这么好的事,没准是个假合同。
好吧。
其实,这件事真没什么。值得关注的是事件下面的东西。
Δ 32万,军籍!卖官鬻爵!闪亮亮的白花花的如山银子!
真的,我立刻联想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既然能在朋友圈发,应该不介意我在这写出来吧?我想着腿都软。
Δ 钱,钱,钱
与B相识已有十余年。她是本市公立医院的护士。爱人是本地一大型国企中层。家境优越。她从学习心理开始,经历以前几十年没经历过的东西,眼光就有了变化,视野更加开阔。见识过某些人以培训的名义敛财上亿,对于几十万已经不那么情绪化。比较理智了。
同事,90后的妹子,普通工薪家庭。爱人也是一般的公司设计员。虽然做了微商,但也没经历过这么狠的要价。
育儿书上总说,女孩要富养,我一直理解为充足的陪伴,小康的家庭,不比大多数孩子少啥就行。
现在看,还是有所偏颇。兜里的钱,经历过的事,都是一个人的脊梁。
兜里有钱,可以去做很多有益的事。见识决定了高度。
还是以这32万的工作为例。
B敢砸钱,至少说明她有,即使手头不够,暂时借贷,也可以很快还上,伤不到骨头。如果事儿是真的,她兴许就砸钱干了。
她不觉得32万是个天文数字,只是贵点而已。看到的是32万背后那有价无市的东西。稳定,清闲,富裕时间,以及其他。
同事其实也是动心的。只是条件没那么好。凑出那些不至于砸锅卖铁,也得伤了元气。所以她觉得不值。一个极好的工作而已。
所以,钱是什么,是遇事的能量,是说话的底气。见识,能让人看透迷雾,直达核心。
Δ 稳定大于一切
东北人,特别是老一辈人,对稳定的工作有着狂热的偏爱。
国企,即使像我这种朝不保夕的,收入不够糊口的小国企,也是很多人羡慕的。在他们眼里,打工不叫正经工作,约等于失业。
所以我的朋友B,盼着他儿子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即使花费巨资,也舍得。
稳定有好处,也有坏处。
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重工业居多,国企多,一家子在一个企业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不说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起码,当时都有饭吃,有屋住。人的心理是富足,稳定的。
在90年代,东北过于稳定的生活,使人们的思维有些僵化。
曾经与南方的朋友交流,他们思维灵活,敢想敢干,不怕丢面子小钱,大钱都能挣。
很多东北人小钱经常是看不上的,经商要干大买卖。
个人浅薄见识,东北要振兴,真得向南方人学习。
说来说去,不过是买个工作而已,让我瞎想七八想,扯出了这么多。
啥时候,东北振兴,到处都是好工作,俺们东北人兜里的钱足足的,也就不用成天惦记那点国企福利了。没人惦记,好工作也就不值32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