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是为了做视频都顾不上谈恋爱的观众。众所周知,一个单身多年大龄未婚青年的下场。而今年过年我没回家,但依然没逃过被催婚。家里人说,你要是不结婚,不生小孩儿,以后,家里的财产都没人继承。我说笑死我们家缺的是财产继承人,我们家缺的明明是财产。
为了贯彻家里人的意志,解决单身的问题,认识合适的异性,我动动小手,下载了几个约会软件。没错,就是你们熟悉的那几个。我把仅有的几张还能看的自拍简单打修一下,给自己披上了。另外五块腹肌加上个自媒体从业者的自我介绍,就开始左滑右滑,可能是修图技术精湛,几天下来也匹配到了一些异性。其中有一位互联网行业的小姐姐和我聊的是十分突然,我们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从母猪的产后护理聊到鲁尼的执法技术,从上海为什么不同暖气聊到为什么IC实验室的视频质量这么高呢?当然我们也交流了许多关于工作和行业的看法。大概聊到第五天突然问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你答不答应。必须承认,看到这句话还是微微荡漾了一下。如果他找我要微信,那我可能要矜持一下。于是我淡定的回了两个字,你讲结果他说的是你要不要来我们公司面试一下。那我回复他,那你先给IC实验室所有视频一键三。
说实话,在约会软件上找工作这件事儿,我以前只是当段子听,直到我的纯情迎面撞上了这个世界的负责。于是我专门去研究一下招聘这件事儿,还和以前的HR朋友们聊了聊,才发现timer泰坦之类的软件早就被HR们完成招聘软件。我有个猎头朋友在泰坦上有两万多个匹配对象,其中一半都为他要过简历。望京地区玩约会软件的互联网男青年没有几个讨论过他的魔爪。而你以为是认真找工作的boss,直聘上从来不缺找对象。我要和老板谈之类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找工作和婚姻恋爱,在底层逻辑上是有许多一致性的。这期视频我们就从中国互联网招聘的历史和产品形态的迭代,来聊聊为什么听着和tent才是招聘软件的终极形态。90年代的中国经济起飞,欣欣向荣,一切都是未来可期的模样。就连国足也是一股子建制世界杯的精气神。而你一个年轻人站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面前,你要投身浪潮,勇立潮头。于是你决定找一份工作去。那么问题来了,你会选择怎样的求职渠道呢?是在招聘网站上,像王多鱼撒钱一样,海投简历。还是在网。
上观看各种直播宣讲会,感受赛博时代的校园招聘,或是莫名其妙接到如同诈骗一般的猎头电话。听他说这里有个月薪5000的高端岗位,要不要来试试。而且在你所在的年代,这些方面的手段都还没出现。身为打工人的,你要找一份靠谱的工作,要么去当地的人才市场和招聘会上碰碰运气,要么买几份本地报刊,看看那里的招聘版面有没有合适的机会。运气好呢,你还可以在旁边的征婚交友百块找到愿意重金求子的富婆。而中国的网络招聘市场一直到90年代末才开启。1997年澳洲招聘服务集团C成立了一家名叫智联的中国猎头公司,成立了智联招聘网。同年,中华英才网上线国内首家招聘网站china h2进军招聘市场。1999年被人咨询中国区总裁甄荣辉出资创办了一份专门发布招聘信息的报名,为前程招聘专刊,配合刊物顺便做了一个网站,叫做前程无忧。于是中国在线招聘行业的初代三大王者诞生了。不过这三家招聘网站有一个共同的组织,也美国招聘网站monster。
众所周知,美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比中国要早不少。早年中国的互联网大佬基本都是复刻美国同行起家的招聘网站也不例外。monster 创造了在线招聘的经典商业模式,用六个字概括就是卖广告,卖简历。在这套模式里,企业要在招聘网站上发布职位,要买推荐位,这就要花钱了。然后求职者投递简历以后,企业下载简历,这个时候还需要付一次钱,按简历量的收费。所以monster 的模式正如其名,整个一个红河罐,它糅合了招聘会和报刊广告,只不过借由互联网的力量收集简历的效率要远胜过去,这就是典型的双边市场效应在产生作用。所谓双边市场效应指的就是在平台经济里存在两种不同类型之间的用户,双方互为供给方。其中任何一方的规模扩大,都会带来另一方的体验改善,从而使另一方的规模也跟着扩大。在招聘网站的这个案例里,发布职位的企业越多,求职者月入密轴的工作。而随着求职者的增加,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选择使用网上招聘。而一个双边市场的启动,最好就是从其中一端入手,撬动,另一端就能跟上。如同滴滴在初创阶段选择从司机的供应入手。
解决了司机和车不怕没有乘客来用。而类似招聘网站这种B2C的平台,一般都会先去撬动C端,也就是普通的消费者和求职者,用户量大了,自然有更多的企业果然发布职位。而事实上,招聘网站也是这么做的,或者说他们什么也没做。因为时代的大趋势已经帮他们把事情都做完了。90年代是一个外企大量入华的时代,外企的入华带来了两个变化,他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阶层,也就是白领成为了后来招聘市场,尤其是高端招聘市场最主要的用户。而且外企入华还带来了一个配套产业猎头。1992年,中国本土第一家猎头公司成立,此后,每年的不少外国猎头公司进入中国本土猎头机构,也纷纷创立猎头机构,不仅盘活了高端人才的流动,也为后来的招聘市场打下了基础。智联和中华英才网创立的背后,都有猎头机构的支持。90年代也是互联网崛起的时候,之前我们在门户网站消亡史里提到互联网第一批大脑几乎都是1997年到1999年集中出招。互联网就是从那时开始在中国普及开来。对于企业来说,在招聘网站上寻找高端人才,效率是很高的。90年代能上网投简历的应聘者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能。
熟练使用电脑的高端人才,最后不能不看到最根本的因素。高校的政策变化,1996年前后,高校开始取消毕业生包分配,当时还属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群体,突然发现自己的未来以后得自己负责,得赶紧出门找工作。到了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作为白领预备队的大学生突然多了起来,大量高素质人才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在这样一个火热的时代,招聘网站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冷启动的问题。他从一开始就是热的这波时代红利。第一代招聘网站整整吃了十年,但是红利吃多了,毒性就会慢慢显现。随着国内人力市场逐渐成熟,monster模式开始跟不上时代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匹配度,用人单位花了钱在招聘网站上挂职位,花了钱下载了一大堆简历。HR一看1000份简历里只有10份符合要求,绝大部分都是废简历。这笔钱花的就让人很不爽。再往深一点说,匹配度低,反映的是招聘网站在招聘简历、面试、用人这整个链条中所能提供的价值是很薄的,几乎就是个简历收集器。再往本质上说,招聘是一个很。
复杂的市场需求和能力的匹配,薪资和期望的匹配,个体与市场的匹配,性格与文化的匹配,空间与发展的匹配。越复杂的市场环节越多,价值链就越长。如果不主动向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更多价值,就很容易被淘汰掉。最明显的是,以前这三家招聘网站都是针对高端人才的,但是现在稍微有点行业经验都不大会上这几家的工作。那么潮水转向了哪里?在我看来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趋势。第一类是职业社交代表,产品是link in 领英,还有他在中国的对标产品卖卖。所以职业社交主要是让职场人互相勾搭,交换名片,建立人脉。好处在于,它确实能帮助人才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人脉,建立一定的影响力,并且被猎头或者HR看到。但问题在于,它并不是纯粹的招聘产品,无法真正解决求职和招人的问题。第二类则是垂直招聘代表产品是拉钩,垂直招聘更像是智联或者前程无忧的净化版本。每个垂直招聘网站是针对特定的行业,例如拉钩就只针对互联网行业。冰箱人才网针对医疗行业,因为垂直于特定行业,这些网站在。
在岗位颗粒度细化和客户服务的专业度上就会做的比较好。但问题在于,只有少数规模大、资金充足、人员流动性强的行业,才能撑起垂直招聘平台,并且专注特定行业的招聘网站规模注定是做不太大的。第三类则是猎头平台代表,产品是猎聘。2008年的金融危机,将外企打落神坛。而另一边,民营企业进入了快速上升期,大量外企职业经理人向本土名企跳槽。而猎头作为外企的附属行业,也逐渐被本土企业所接受和使用猎聘的模式说的很玄乎,号称BHC闭环,说白了就是在传统的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基础上加入猎头服务。比如让猎头主动帮助企业寻找平台上合适的简历计费方式,也曾按简历计费改为按入职成果计费。这个模式的好处当然是通过猎头的服务,减少了用人单位筛选简历以及与候选人沟通的工作,以效果计费的方式也肯定比过去更加先进,但问题也不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猎头一般只为中高端岗位提供服务,年薪十几二十万甚至更低的普通岗位,能享受到的猎头服务,更像是电话销售。我几年前就曾经被一个所谓的猎头骚扰对方。
从哪里搞来了?我的简历没想到还是错的。除了名字和手机号对得上其他信息完全牛头不对马嘴,而且经常一周能接到56个电话,也不知道是谁把我的信息给卖了。2014年,boss直聘成立,喊出了找工作和老板谈的口号。其实buss直聘出来的时候,行业人体是不看好的。相比拉勾us直聘也不是最被关注的那个当时行业普遍认为bus直聘的商业模式里存在着几个bug。比如说让老板和员工直接沟通,哪个老板有这么多时间呢?比如说主攻移动端找工作这种很重的商业行为有很低频,没有必要以手机为主。但boss直聘天天就做成了,而且直到今天都还没有倒闭,算得上是阶段性胜利了。这里有个比较重要的时机因素。2014年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刚刚被提出,一大批创业公司涌入市场。我也算是比较早期的用户,早年在bus直聘上确实有不少创业公司的老板和高管是真的亲自来聊的。当然不是因为这些老板真的求贤若渴,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可能连A轮都没有融到公司,连HR都没有。而且小公司老板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找人,这是bus直聘的另外一个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别看网上一个个都是大城。
出身民企背景,中国就业的基本盘还是各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一多20片就有了自己的特色。高情商的说法就是阿司匹林的生态特别接近真实社会。异形商的说法是骗子特别多,大家可以去搜一下李文星事件。word我就不提了,这个不是这期视频的重点,大概也就是2018年之后,pass直聘用户量多了,中大型企业也多了,大家才发现不对,说好的和老板谈,怎么一个老板都没有,全是HR了。另外一个点就是虽然找工作是个低频行为,但在求职者找工作期间,对招聘软件的使用强度是很大的。在高强度的使用中,如何让求职者和企业完成尽可能多的信息交换,那就聊天呗。于是就有了bus食品的核心功能,也就是直聊聊天这件事是双方都要有意向才能进行下去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挑选求职者,求职者也挑选企业过去单项的求职变成了一种双项目匹配、信息交换和筛选的效率和颗粒度,又提升了。恋爱软件给你推小哥哥小姐姐让你左滑右滑。这个软件也给用户推岗位,让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就搭个扇呗。
到了boss 直聘这个阶段,中国的互联网招聘已经基本从投简历进化到了谈工作。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是招聘界的探讨和tender。了解完中国互联网招聘的发展史,你会发现是和婚恋市场的进化非常类似。从最早的包办婚姻开始,进化到相亲角和报刊征婚,再进化到网络相亲和婚恋网站,到如今约会软件和直聊招聘产品形态几乎已经大一同。为什么聊天成为了终极的产品形态?事实上,招聘和婚恋的终极目的都是人的交付,无论是把人交付给一家企业,还是恋人之间,互相交付主体都是人,而人的价值是最难被标准化。这里的男又分为三个层次,人的价值很难被描述。无论是应聘简历还是征婚启事,在具体的人面前都显得单薄,市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同一个价值体系和标准无法适用于所有的招聘和婚恋场景。招聘和婚恋本质上都是多个市场组成的大城市和小城市。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并不存在于同一个市场,而市场本身又可以被垂直细分,例如互联网和金融,也例如婚姻介绍和恋爱交友,不同的市场里。
人的价值又是不同的,越难以被标准化的产品,越需要大量的沟通,大量的信息交换来实现匹配。就像你在淘宝和京东买东西,根本不需要和卖家兑换。但在闲鱼买二手聊天就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正因为人是最非标准化的对象,聊天才能成为最终极的产品心态。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某种程度上,当我们在寻找一份好工作,也是在寻求一个被他人理解、被他人认可的机会。而找工作和找对象这两件事儿相通之处在于,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不一定会被他人所理解,但我们一定会越来越理解的意见。马上就要到了,传统的金三银四招聘季了,希望看视频的同学们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找到自己所热爱的食物,消费商业共建,尽在IC实验室。感谢你的三连和关注,我是管长,我们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