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收益在做个人决策时很有用,因为效益减去成本之后的绝对值,大家只需要比较大小,就可以得出结论。不过,人们之所以觉得经济学复杂,是因为它不仅仅只研究个体行为,也研究群体行为。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共读《牛奶可乐经济学II》的第二个主题,我们的消费行为有什么特点,以及如何去除不良的消费习惯。根据这个主题,建议今日阅读P37-56、P73-P100。
01
麦肯锡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相比十几年前,人们心心念念把辛苦赚来的每分每角都用来发挥最大效用,消费目的单一,今天人们的消费范围更大,选择更多,而且在消费趋势上呈现了更多的、并非整齐划一的特点。
简单来说,人们消费的目的不再是吃饱饭,而是怎么吃得好,消费更注重质量的提升了。尽管人们对消费质量的标准并不一致,但这种消费态度的觉醒已经呈现蓬勃态势。以90后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时代正在来临,调查报靠还显示,66%的人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这部分人更愿意为好的消费体验买单。而10%的人持“任性”消费观,他们愿意为凸显品位而购买奢侈品,且愿意花钱尝试新事物。
与这个调查报告相呼应的是,网络消费越来越便捷,消费成本越来越低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精明”消费。怎么“精明”法呢?大家看各大网购平台的广告就知道了。双十一剁手,618狂欢,还有各种店庆、周年、品牌月活动等,不管你想不想,商家总是试图找到消费者的敏感点,引诱大众消费。
通常人们还很愿意这样接收这样的广告,因为意味着有便宜可占呀。反正迟早都要买,那提前在有优惠的时候买,是明智之举。以相同成本换更多收益,再正常不过了。
02
商家也正是抓住了这些特征,有目的性地对消费者进行营销。
比如吃自助餐,餐厅的饮料种类会比较多,一些餐厅甚至摆出很多自制饮品。人们选择自助餐,是因为付相同多的钱,一般餐馆只能吃有限的菜式,而自助餐提供的选择更多。那么餐厅要如何平衡收益与成本呢,当然是在保证食材新鲜、不浪费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的人来消费。如果价格已经实现均值回归,客流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让人们吃得更少,就实现了成本更低的追求,所以你看,自助餐厅的饮料多,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同的钱,购买更多的商品,在商超经常会以买一送一的形式出现。还有以此为基础的变化形式:比如,肯德基小薯条6元/份,中薯10元/份。而实际上,生产薯条所消耗的成本在达到一定量时已经全部收回,量每增加一些,其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收益却显著增加。
消费者追求完整性的特点,也时常被商家盯住。动漫产业的延伸链之一就是玩具产业,比如小猪佩琪的公仔,相同大小的,单个售价30,组合一家4个售价100,很有可能,你会选择后者。很多功用型的商品会采取这样的营销策略,比如奶粉,不同段位一起购买,优惠幅度相当大;比如螺丝起子等,你可能急需4号扳手,但为了用到其他型号时,不至于再次着急忙慌地来购买,你爽快地就下了全套的订单。促使你做此决定的,还有整套的价格平均下来,单价更低,而且,你也不用再为相同的事情再花费另外的时间。
强烈的对比,也是商家帮助犹豫不决的消费者尽快达到购买目的一种手段。不少超市深谙此道,他们将飘柔家庭优惠装和沙宣正价产品摆在一起,促使那些对价格敏感的人毫不犹豫地选择飘柔。售楼人员会带你去看差距较大的两三套房子,而不是把所有符合你需要的房子统统逛上一遍,不是他们懒,而是通过这种差异对比,让你更快地做决定。
信息的不完整性,决定了我们作为消费者,经常会落入商家的“圈套”。而我们之所以落入这种圈套,最主要的原因,却并不是信息不全,而是我们总秉持“钱尽其用”的标准:即我们总期望单位价值的钱能买到数量更多的物品。
03
经济学家从若干个消费者偏好中,找到了四个有代表性的特点,一是完整性,二是越多越好,三是传递性,四是凸性。简单来讲,就是如果有套装,就不会选择其中一个;相同价格所购商品越多越好;商品特性中总有一个会被其他产品代替,如果我们总是追求完美的产品,就会不停喜新厌旧;包含其他两个产品突出特性的一个产品,比其他两个产品更具吸引力。
商家惯用的伎俩就是依据消费者偏好制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套装更便宜、买一送一、XX专用、升级版混装”等更得人心的原因。经济学对消费者群体心理及行为的研究,能帮助商家赚取更多利润,也同时为我们理性消费找到了突破口。
消费上瘾,原因并非全部来自我们自身,而是对外界引诱缺乏冷静的思考和抵御力。虽然不能绝对说所有商家的促销都是乌龙,但对其保持理性总不失为过错。如何理性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反问自己,如果不促销,我会买吗?找到自己的真正需求,是决定是否购买的第一步,然后才是成本效益原则。
在很多二部定价的场合,比如游乐场,入园需要支付入园门票,若玩单个项目需要另外缴费的情况下,成人唯一需要考虑的应该只是,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去尝试这个项目,而不是因为重复缴费增加支出,而一味要求孩子玩免费的项目。当然,若你的需求是少花钱,那就直截了当跟孩子提出,而不能指责他乱花钱,对孩子来说,这样的需求是正当的,他不应该为你的需求而背负“不珍惜钱财”的愧疚感。
你是否需要消费,以及你如何消费,商家比你研究得更深,如果我们还云里雾里不知所谓,那就可能一边消费享受着,又一边心疼钱包痛苦着。搞清楚自己的需求,以及消费所必须承担的各种成本,就能帮助我们做出理性的消费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