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过年明显感觉到,和一些亲戚的相处不再像以前那般自然。感触最深的是和我的外爹、二姨、大舅妈。
种种变化皆是来源于我当初一意孤行地选择考研,而不是如他们所愿找一份工作。
至今还记得专科毕业的那年暑假,我回家的第一天到外爹家看他,整个人还没有坐下来几分钟。大舅妈、外爹就问我,专科毕业后找个工作能不能一个月赚3000多。
我说,差不多。
然后,外爹和大舅妈就一个劲地劝我,不要去上本科。
他们劝说的理由是:我家里还有一个弟弟。趁这几年我还没有出嫁,刚好上几年班,替家里赚点钱。
当初听了这话,一杯茶还没有喝完,我就匆匆离开了。
当初除了上学,又发生了一件事,也是专科毕业那年。
之前和老妈说好了,毕业的那年暑假去驾校学车。
因为考虑到苏州这边学车的学费还是挺高的,我提议说就在镇江二姨家那边学车。
当我有一天早上去实习的路上打电话给二姨时,她在电话里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妈哪里来的钱替你学车?学车这个事,你以后到你婆家不会再学吗?”
那个暑假,第一次遭受如此打击的我,人生观突然一下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有好一阵子,我一直调整不过来,整个人陷入深深地埋怨与责备当中。
2.
可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外表虽柔软,内心却倔强如牛。
那个暑假,我在家仅仅待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去苏州找兼职。
也就是一个多月,我赚够了在苏州学车的学费,之后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拿了驾照。
暑假过后,我如愿上了本科。后来,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我萌生了考研的想法。
但没有立即告诉家人,而是自己买书、买资料、利用课余时间挣钱。
在本科两年多,一边学习感兴趣的专业课,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利用周末兼职赚钱。
后来与预想的一样,家里的人听了考研的消息反对之大,包括我的父母。
整个考研过程,反对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断过。
我一直坚持到了最后。还好,结果还算不错。
3.
前一段时间,和一位想要考研的小伙伴聊天,她说,她想一边工作,一边考研。
我说,只要你能够把工作和考研都协调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都安排好,你也可以这样选择。
她对我说,考研所有的费用都是自己出。她担心,如果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时间精力会不够。
其实,我可以听出她的顾虑。一是因为钱,二是怕自己考不上。所以左右迟疑,犹豫不决。
我最后对她说,既然一个人本来就一无所有,那何来的畏惧呢。
4.
这几天,我收到一位大一学生的私信,ta说ta现在总在担忧以后就业的事。自己家庭普通,经济压力大,既想赚钱,又想学知识,但又没把握现在的事是对的。父母总是和ta说钱的事,觉得读大学不如出来工作。但ta知道,读大学对自己有用。
我不知道ta的性别、家庭背景,但似乎可以感同身受那份焦虑与纠结。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和我一起长大的女孩一部分已经结婚甚至有了好几个孩子,一部分高中毕业之后就直接工作,好一点的,读完大学,再出来工作。
有时候,她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但由于家庭的原因,她们会选择遵从父母的安排。
每逢过年过节,会给父母买一些礼物、给一些钱,甚至有的家里如果还有弟弟妹妹,就要承担部分弟妹的生活费用。
她们的父母会以此为傲,逢人就说自家儿女给自己买了什么。
我时常在家里的饭桌上听到这类消息。在外人听来,这样的做法就显得这家的女儿孝顺懂事。
这让我有时候觉得,农村真的一个很矛盾的地方。
一方面,纯朴的民风民情会让人体会到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另一方面,它却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伦理法则。
每个在这里扎根的父辈母辈们都在固守着这份看不见的法则,它规定做儿女的职责,它恪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这套来自乡间的伦理法则外界是打不破的,只有生长在这里的人,才能深刻的体会到。
5.
有时候会突然觉得,在这里,最无私的爱往往是最让人害怕的。
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要求你去反馈,甚至以一种你不愿意的方式。
而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挣脱愿望,只能选择去遵从、去适应它。
当初一意孤行选择学业这条路,理解的人寥寥无几。
在本科以及备考研究生那两年,质疑、责怪、不理解的声音来自曾经最亲近的人。
外界的压力、亲人的不理解、一个人的孤立无援,最现实的,贫穷,这些我都经历过。
只要自己想放弃,随便哪一条都是理由。但选择坚持下去,往往只有一个理由:我想走自己选择的路,不管有多难。
写到最后,分享这几天看到的一篇文章里关于现实与人生目标的一段话:
“一、即使你内心已经明确地知道你想要什么,依然会有一些更为社会认同的东西来诱惑你,你要永远记得坚持。
二、如果你坚持了,你一定会经历一个学习自己写程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并漫长的。总有一天,我们会愿意去面对这个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