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读书么?
从那年,我转身拥抱文字,试图以此谋生,从此便一直关注编作者们在写什么。
早年纸质书铺满书店,购书者川流不息。即使调查表明中国人平均阅读量低,但在庞大人口基数支撑下,遍布全国的几万家书店,每家只要卖掉某位编作者一本书,几万册图书的版税也不会是笔小数目。
在这笔简单可见的经济账下,许多图书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关于编作者,便是我对编辑和作者的统称。许多书籍上会印着由某某编著,及至你能从图书发行榜单上发现,此名下今年已经编著了几十本书,其一年出版书籍的数量,便是老读者一年也不见能读完,编者又是怎么写完的?
这也并不奇怪,这类名字便是那些图书工作室笔名,只需支付极低费用,工作室便能雇佣到一批很年轻的写手,因为年轻,所以体力好,手速快,他们一边用青春“集百家之长”,一边想着自己是否也能建立这样一家工作室。
于是各类畅销书籍读起来大同小异,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和《职场十大智慧》,能编著出《官场怎么混的风生水起》,当然也有人引用攒电脑一词,说他们是攒稿子,也不为错。
作者们半年一载创作了一部原创书籍,从实际销量看,与写手一个月创作的图书利润不见得会差别太大,可以理解此阶段为劣币“挤占”良币,之所以不说“驱逐”,还是那句话,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买书的人还是多,还有作者生存空间。作为读者,还是能买到原创作者的书籍的。
而此类文字工作室,现今已经消亡百分之九十以上,因为纸质书时代远去,电子书时代来了,电子盗版书让阅读更容易,也让写书的人更艰难了。
不管是工作室中的编著者,还是原创作者,随着书店的倒闭,写书谋生甚至只能成为一些知名作者的专属,而工作室没了利润,也关门了。读新人原创书籍几乎成了奢望。
虽然图书纸质书行业萧条,但也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因为劣质书籍减少,读者不必再从书店选择购买书籍,会通过网上查找图书排名再下订单,于是读者整体品位有所提升,对于一国读者来说,也可以说是好事,但对原创作者也是好事么?
而今,绝大部分读者,已经不再阅读书籍了,无他,毕竟人阅读时间是有限的,每天读微信公众号,几千字的一篇毒鸡汤,不能称之为书籍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