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家电行业又传福音了!
4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一份关于征求《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消费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新方案”提出,中央财政对购买国家能效2级以上、且获得3C认证的新型绿色、智能化家电产品将给予不高于产品价格13%的补贴,单台上限800元。
你没看错,为了拉动内需,又开始要真金白银补贴汽车、家电消费了。
这似曾相识的一幕,十多年前就有过一次。
可惜,这天大的利好,却没有家具什么事!上次没有,这次仍然没有!!
家电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出口受阻,怎么办?别忘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只要家电一下乡,买家电就有补贴、既能拉动内需,又能改善民生:农民得实惠、企业得生机、政府得政绩,如此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可这样的好事,为什么总是轮不到家具?!
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屋子里的“兄弟俩”(家电与家具),受宠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其实,家具面临的困境和家电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近70℅商家赔钱的残酷现实就足以说明一切。供给太大,出口受阻,内需又严重不足,家具与家电犯得是同一种病。
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就再清楚不过了:
不是家具下乡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而是家具行业有没有被政府重视,家具行业的现状有没有被政府了解的问题。
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家具行业太边缘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家具行业几乎在社会生活中集体隐形。因为少了社会的聚焦,再加上业内的弱势群体要么不敢发声(力量太小),要么有话说不出来(文化都不高)。于是,这个行业的赢家变本加厉,输家忍气吞声。
疯狂扩张的家具卖场,规模是越来越大、档次也越来越高。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其虚假繁荣的背后有无数经销商群体正在悄无生息地“死去”,一茬又一茬,象割韭菜一样。卖场、厂家、经销商三者的利益分配极不合理。
即便同样是行业链条中最为强势的卖场之间,也因抢夺地盘陷入恶性争斗。可悲的是,连锁卖场间争斗的结果,受伤的却总是厂家与经销商,因为捆绑招商等原因,即便是行业的公认的强势家具品牌也必须“隐姓埋名”才能在其它商场苟且偷生。悲哀!!
按理说,行业竞争激烈,消费者理应受惠。
可现实并非如此。
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出自同一厂家的家具产品,它们在不同城市的零售价有可能相差数倍。果真如此,消费者还不成了冤大头了?那也没办法!因为不同城市、不同卖场的租金相差实在太大,成本不一样,售价自然就不同。
如此高价,大城市的经销商是不是有暴利之嫌?恰恰相反,北京、上海的大多数经销商风险最大。因为租金等营运成本太高,再加上家具卖场的疯狂扩张,大大稀释了客流量,因此每月销售额不及租金的现象屡见不鲜。
6万多家工厂与商场100来个专卖摊位,如此悬殊的落差,必然决定了供需双方地位的极其不对等。况且每一个工厂都还在卯足了劲地催生所谓的新品牌,致使供需矛盾进一步扩大。供大于求的状况首先体现在厂家与卖场之间,经销商就更是小媳妇,于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成为大多数工厂及经销商的真实写照。
消费者冤枉、经销商可怜、工厂无奈——这就是目前行业的现状。
一般的逻辑认为:如果经销商不赚钱、工厂赔本、卖场自然就不好招商,卖场扩张就会减速,市场供给自然就会减少。
其实不然!因为个性化和差异化本来就是家具产品的基本属性。因此,家具行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仍将是百花齐放。也就是说这种供大于求的现状在短时期内是根本无法得到改善的。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有理由要求:在行业链条中占优势的一方能够尽可能地节制一些,与各方共同营造一个相对合理、公平的合作环境,而不是放任、放大、甚至透支这种优势。
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奢望通过市场这支无形的手来倒逼行业各方自律、并尽可能达成各方力量的相互制衡几乎是不可能。
因为各方合作的前提基础,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先天性不公平:比如显失公平的合约、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捆绑招商、局部性垄断等等;因此在司法约束缺位的情况下,与虎谋皮式的维权只能是自取其辱。
如果市场这支无形的手,因为司法约束力的缺位,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政府调控这支有形的手就理应有所作为。
家具行业困境最直接的表象就是供大于求。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抑制供给,那么扩大需求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基于家电下乡同样的逻辑,家具下乡也就理应成为一种合理的选项。
毕竟家具行业无论是出口创汇,还是提升国内就业率,乃至对每年的GDP贡献都是居功至伟的。
当然,即便是家具下乡也不能解决行业内部深层次的利益失衡问题,但至少能够缓解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我们希望所有的家具人在呼吁行业自律的同时,也应该理直气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尽力去争取政府及社会的最大支持与帮助。
不会哭的孩子会有奶吃吗?这不太现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本家视听”小程序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