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真实新闻:河南驻马店一女刺死男友。
据知情人士透露,两人是才认识20多天的情侣,当时女子说要吃冰淇淋,男子说你长这么胖还要吃冰淇淋。女子转身买了把剪刀连刺男子4下。
每个人都会说话,却不是每个人都会沟通。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分别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到: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因此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
一价值判断_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在这类人的眼中这个世界非黑即白,别人一说什么,你这么做是不对的啊,你这样水平太低了。会让人觉得没有深度的沟通和理解根本就不懂我,记得先前老师听到一些不同的意见,就会说“有趣”,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种思维和状态去看待生活,认知到世界的全面性。
二追根究底_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你为什么这样呢?我猜你童年一定有过阴影。你的父母一定做过些什么才会让你现在这么决定的吧。每个人心中都有不想让别人去触碰的灵魂。追根究底则令人无法开诚布公,而往往我们沟通时候的追根究底或许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心。
三好为人师_依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有一种情商低叫好为人师,孟夫子曾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者,向来自傲。
他们自视过高,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也不会懂得敬畏他人。总会带着批评的眼光看待一切,鼓吹自己的知识和见解。
他们说,“这事我懂,听我的没错”
他们问,“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他们批评,“你这不对”
他们劝导,“我是过来人”
他们疑惑,“你怎么就是不听劝呢?”
……
诚然,在专业领域优秀拔尖的人值得我们敬畏和学习。
但好为人师者,多半却只是井底之蛙,看到一点点的天空便以为是全部,甚至忍不住呱呱大叫,要全世界做他的观众。
在这个人人都能被称为老师的时代,他们把自己当上帝了。
但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懂得弯腰。
如同巴甫洛夫所说: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
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我们总是以自己的经验给别人提供忠告。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人师的标准,是以个人的情绪为出发点,还是真的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四自以为是_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人赢在“自知之明”,死在“自以为是”。法国有一句谚语:“谁也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可谁都满足于自己的智慧。”这样的人大多数都以自我为中心,经常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哪怕看到也是一带而过。人常常生气莫过于:“他为什么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没人看到?”放下自我,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人为了更好的联络发明了手机,手机却让人距离更加遥远。很多时候,每个灵魂的背后都想被倾听。
你给我一袋子苹果,却不知我想要的不过一个拥抱。懂比爱真的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