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经常被提及的一个词汇,但对于其具体含义及应用,很多人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部分人对“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次直观认识可能是在出国考试作文的练习中。比如GRE写作的Argument部分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有一定的要求,考生需要在很短时间内找出给定材料中的逻辑漏洞并进行反驳。
托福以及雅思写作也要求考生在论证时要做到逻辑清晰严密。但批判性思维并不仅仅局限于应试,实际上,它应用之广远超我们的想象,从每一次互联网热点事件的讨论到生活中的各种判断决策,背后都可以看到批判性思维的身影。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质疑和求证的能力,进行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人在面对问题时不会轻易接受既有结论,而是会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评估问题的深度、广度以及逻辑性,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批判性思维并不等同于标新立异,为了质疑而质疑,它的真正含义在于独立思考,不满足于轻松给自己一个答案。
批判性思维对于信息的接收和甄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避免错误的信息左右我们的大脑。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原则。
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导致轻信和盲从。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看看朋友圈里被大量转发的谣言以及漏洞百出的成功学和鸡汤故事就知道了。
批判性思维对于英语学习同样意义重大。学习一门语言会不可避免接触到其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只要是思想和文化,就必然存在精华与糟粕。怎样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避免被消极思想文化所影响?一种可行的方案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学习。
如果阅读时不加思索,对外来的观点照单全收,只会让自己成为他人思想的附庸,甚至是被利用的工具。
既然批判性思维如此重要,那应该怎样去培养它?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阅读训练。为了让阅读训练真正发挥作用,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 学会提问
英语中有一个习语叫“no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也反映出很多人普遍出现的一个阅读问题: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即阅读时只停留在解析生词句子的水平,而忽略了篇章结构和思想内涵等更高层次的内容。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以其名字命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method),该方法通过讽刺、催生、归纳以及定义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他们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在阅读中可以借鉴这种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自己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什么?
2.文章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的?
3.文章所用的材料来源于哪些渠道?这些材料可信吗?
4.作者是否有言外之意?
5.作者的论证逻辑是否存在问题?对于同样的资料和信息,我们可以做出多少种可能的诠释?
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能让我们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以更加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在“苏格拉底反诘法”中,要特别注意文章出现的“观点”(opinion)和“事实”(fact)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个人对某事件的主观看法,而后者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真理。
比如“谷歌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这是观点,“谷歌在2016年2月的全球搜索引擎份额为64%”,这是事实。阅读一篇文章时,要明确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既定事实,同样还要注意作者的观点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可靠。
2. 加强逻辑训练,明确常见的逻辑谬误
我们常说“摆事实,讲道理”,即从事实中推导出观点,但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却可能大相径庭,因为他们的论证逻辑存在差异。对于议论文来说,论据和论点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论据——论证逻辑——论点
在这其中,论证逻辑是否严谨合理,是判断一篇文章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得到客观准确的结论,我们需要加强逻辑训练,逻辑训练的第一步是避免常见的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比如,下面就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混淆的推论:
if p then q;
q therefore p
这种谬误被称为肯定后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它的错误之处在于,使用结果直接推导出原因,而忽略了可能有多种原因会造成这一结果。比如有这样一个说法:很多人在出国之后口语会变好,因此一个人口语不错,一定是出过国。这一推论是不成立的,因为提升口语的方法有很多,出国只是其中一种,在国内同样有很多办法可以提升口语。
又比如下面的“否定前件”谬误(Denying the antecedent):
if p then q;
if not p then not q
这种假设本质上也是一种形式谬误,举个例子,如果有火灾,就会有浓烟。如果没有火灾,是否可以推导出一定没有浓烟?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除了火灾外,其他很多原因也会导致浓烟。
关于常见的逻辑错误,维基百科上给出了一个非常完整而详细的列表,将词条通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都会发生改变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fallacies
认清这些常见的逻辑谬误,掌握基本的逻辑学原理将有助于我们审视文章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可靠,是否存在混淆视听的现象。
3. 对比阅读,了解不同的观点
除了上文所列举的“苏格拉底反诘法”以及逻辑学训练之外,做交叉对比阅读也是一种很好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交叉对比阅读即针对同一主题或事件,选取多篇不同观点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学习作者的论证思路,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
怎样寻找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呢?
大部分常见的话题文章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个简单方法是,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主题+文章来源”,可以找到很多同主题文章。例如我们在读完一篇关于 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运动)的文章之后,还想了解其他作者对这一话题的看法,可以搜索 “affirmative action 文章来源” ,比如搜索 “affirmative action the economist” 可以找到《经济学人》对平权运动的一些报道:
搜索“affirmative action the new yorker” 则可以看到《纽约客》上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可以看到,《经济学人》上的文章大多在反对平权运动,而《纽约客》则对此持支持态度。对比阅读这几篇文章,感受不同观点的碰撞,你会对这一话题有更深的理解。
学习一些逻辑学著作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如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学会提问》是逻辑学入门的经典读物,至今已经再版11次(再版次数越多意味着书籍越经久不衰)。两位作者分别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尼尔·布朗(Neil Browne)以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M. Keeley)。在书中作者致力于让读者学会如何质疑以及如何避免逻辑陷阱,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思想以及人生。
在书的开头作者提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the sponge style of thinking)以及淘金式思维(the panning-for-gold style of thinking)。海绵式思维侧重于大量被动吸收知识而不问为什么,这种思维方式能让我们在短期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小学时背古诗背各种常识);淘金式思维则强调对信息进行判断筛选,以此来获得更深刻的见解。
在互联网时代仅仅有海绵式思维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稍不留意很容易就被误导。学会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掌握淘金式思维才是每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对于淘金式思维,最基本的要求是学会区分前提和结论,并且要检查在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合乎逻辑的联系。这一点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要用好却不容易。
举个例子,写作往往是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直接反映,而在写作中很多人犯的逻辑错误其实就和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论证有关。
比如有一道作文题目是问“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人热衷于研究家族历史?”(In recent times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for people to research their family history.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有不少学生会回答:因为研究家族史能够给人们带来家庭荣誉感,所以越来越多人在做这件事情。
这个回答从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问题出在前半句:研究家族史能够给人们带来家庭荣誉感。前半句是作为整个论证的前提,但这个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研究家族史与家庭荣誉感并没有必然联系(比如有人研究了很久家族史,最后发现他们祖先是土匪或是贪官,这样的研究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家庭荣誉感)。如果前提本身就是错的,后面的推论也就没有意义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了解常见的逻辑谬误,比如两难陷阱、滑坡谬误、对人不对事、错误归因等。这些逻辑谬误在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掉到陷阱里。
举个例子,拼多多因为假货问题而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但同时也有一些为它辩解的声音,其核心论点是中国目前有三亿多活在我们视线之外的贫困人口,这些人买不起大牌,所以只能买拼多多上的假冒产品,因此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这一论点其实犯了“不恰当结论”的逻辑谬误。贫困人口可能买不起大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需要去买假冒产品。如果一个人买不起299块Adidas球鞋,他可能会花29.9去买其他牌的鞋子,而不是花29.9去买Abidas牌球鞋。购买力低与买假货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再比如对人不对事,这是指在与他人辩论时,辩论一方通过向公众传达与论证无关的信息,比如对手在生活中的负面信息,以此来转移观众注意力,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
随手翻开网上各种争论和骂战,你会发现这种逻辑谬误特别普遍。争论双方大多数时间和精力并不是放在如何摆事实,讲道理上,而是对另一方进行人身攻击,试图通过挖掘对方在道德品行上的不足来获取围观群众的支持。如果所有人都能学会用逻辑而不是用情绪来讨论问题,那么整个世界会平和得多。
逻辑是有效思考的前提条件,也是日常生活的行动起点。书中介绍的大量逻辑思维原则可以帮助你学会独立思考,不轻易受情绪控制,同时也能让你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在读完之后重新审视自己并重塑三观的书。推荐每一个人都去读一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尝试和努力,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平时在阅读学会分清观点和事实,避免常见的逻辑谬误,多倾听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Reach me:Cattydo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