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20周。
自加入得到高研院以来,我明显感受到知识储备和沟通协调能力,与期望值差距非常大,特别看到班里、组里优秀的童鞋们表现优异,更是认为临时决定加入这次的学习之旅,是做出的正确选择,算是迈出了离开舒适圈的一小步,也感谢组员们的支持与信任,让我可以连接大家,有向优秀童鞋学习的机会,收获很大。
关于此次毕设进程,说实话我不太满意,除了组里40%的组员不在武汉本地,全部成员聚齐存在难度的客观因素外,还有我自己逃避责任、方法不得当等主观因素。
首先,在投票选择设置毕设官时,没有实行“双长制”,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此类CFT团队协作工作,单个毕设官的压力太大,后期我只是在群里请晓文帮忙,诚意不够,也没有深度沟通。
其次,与毕设官和主笔人沟通不顺畅。由于存在畏难心理,在老杨和王洁工作很忙的情况下,虽然明知毕设的工作量很大,却未与他们及时沟通,发微信也多是催促进度,并没有语音了解哪里存在困难,一起商量用哪种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晓文说的对,每个人除了工作还有其他的事,由于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恰当,造成毕设进度滞后。虽然组织了2次线上会(有一次没有召开),但并无实质性进展。
第三,因自身能力有限,我们组毕设选择的职业又非常陌生,没有发挥好组长作用,运用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推进毕设进度。干着急的情况多,吐槽和消极态度多,其实5月9日由佳倩和晓文主动承担责任的的线下会效果非常好,说明我采取的方法不对。
特别感谢他们用对的方法激发出组员的潜在力量!能够进高研院的童鞋,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督促和激发两种不同的方法,结果有天壤之别,这次毕设任务,引发了我对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思考,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最终是让自己止步不前,无法成长。
其实,下决心来到高研院,我是带着一些功利心的,长期体制内工作的经历,也让我对“完成任务”有一些执念,通过这次毕设作业,我体会到“世界因参差多态而美丽”,对此次毕设作业的结果也放弃了一部分“得失心”。
更重要的是,我深刻体会到,想做成、做好一件事,仅有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能够将一个项目、一个想法落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大家想做才有可能把事情办成,要用共同愿景鼓励,而不是单纯的任务清单分配。
如同《小王子》经典语录:要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而是要先去激发起人们对海洋的渴望。
特别感谢4组的队友,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虽短,我却真心感受到开始试着撕掉裹着自己的这层茧,痛并快乐着接受新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