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老师曾经说:开卷有益,只要读书不管是什么书,多少都是好的。但我那时一直不以为然。
还记得,在那最青葱的岁月里,同龄的男生都读玄幻,修仙;同龄的女生都读青春文学。而我却独自取道《三国演义》《水浒》《史记》等英雄豪杰之路。虽然多次被身边情窦初开的豆蔻少女们强行安利郭敬明,明晓溪,韩寒等人的作品,我却向来不屑读那些儿女情长,莺莺燕燕之流,随手把它们扔进那暗无天日的桌洞就再也没有光顾。就这样固执己见,一直坚守着“入门须正,取视要高”的原则到大学。
因为总觉得人的一生极为短暂,读书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那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里去读最经典的书籍,获得最上乘的知识和素养,正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所以以往读书,只读经典名著,连文学评论都不屑于读,更不用说闲书,杂书了。
但是在这个漫长的暑假里,无聊寂寞实在无法排遣,打牌又觉得寡然无味,浪费时间。徘徊再三,我终于拿起了书架上凑单购入很久却从未开封的几本书。却意外地发现真的是“凡开卷皆有益”,这些书虽抵不过最爱的《红楼梦》《史记》等“饕餮盛宴”令人大快朵颐,却犹似开胃小菜,清新脱俗,清爽可口。今天且先来说说一本散文集。
1. 万物有心,人间有味
汪曾祺的这本散文集正如其名,“万物有心,人间有味”,内容广博,语言平淡,正如封面所言“生活须有光有影,有晴有雨,有情有心,滋味都含在这里了”,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忽尝一道“煮干丝”,“干烧小萝卜”,那种鲜美的味道连自己都惊诧。平时看惯了大部头人物关系复杂的经典书籍,忽然翻开这短小隽永意味深长的文集真的是一种假期最美的享受。
以前就听说汪曾祺是杂家,看了此书才发现真不假,书内既涉及到读书,书法,又涉及到画画、戏曲,更兼有饮食,旅行,方言等等。
本以为看这种闲书除了打发时间没有其他用处,但等翻开之后,才发现这明明就是个百科全书,一个人间。
第一次发现闲书不闲,从汪曾祺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一个更广博、更丰满、更真实、更有味的世界。其中涉及的很多领域是我从未踏足、极少接触的,所以看一本闲书,竟需要边看边查资料,方能够了解他笔下那些或前所未闻或似曾相识的碑帖、作家、书法家、画家、食物、人物、方言等等,这不是单纯的一本闲书,而是一处文化的大观园。
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汪曾祺读书也是很杂的。什么节令风物民俗、方志游记、草木虫鱼、书论画论他都读,内容之庞杂,令人叹为观止。而我终于体会到的读杂书的作用就正如他所说,一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比打牌有趣的多;二来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三是可以学习语言,虽然那些方言要耳听为实才更能感受,但是从字里行间已然可以想象出苏州人的吴侬软语。
汪曾祺书法也练得很杂。一直为练字所困惑的我,看了先生的练字经历,忽然茅塞顿开,练字还得练古人的字帖,练字要多练几家,多练之外还要多看,学会欣赏碑帖。汪曾祺从小就从大字小字练起,之后练过《多宝塔》《圣教序》《张猛龙碑》《张迁碑》等等,真可谓博采众长。
汪曾祺先生还很爱生活,很会生活,首先,就体现在他会做菜,而且做的一手好菜,隔着纸张,千里之外我仿佛能看到他刚出炉的色香味俱全的小菜,害的在深夜看此书的我一度感到腹中空空,饥肠辘辘。所以我觉得看先生的书须得晴朗的午后,懒懒地靠在沙发里,旁边泡一杯茶,看到有味之处,可以咂摸几下,使嘴巴不至于寂寞。
汪曾祺的文章就是这样,有情有心,有滋有味,需要细细地品,慢慢地读,不像大餐一样诱人,而是那推开窗就能闻到的江南的荷香,所以不宜急不可耐地囫囵吞枣,而应静下心来琢磨咀嚼,去感受其中的诗意和美好,进而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