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解析与思考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解析与思考

作者: 河南麦子的书写 | 来源:发表于2020-09-17 19:52 被阅读0次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解析与思考

    王桂香

    2020年中考已经过去两个月了。隔了两个月再来解析中考试题,其目的是为了给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启发和思考,因为中考真题往往给我们提供了教学的方向和范围,让我们知道该从哪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至于用力用偏。

    说到这里我想起王校长经常在会上反复叮咛,要研究中招真题,其原因就在于此吧。研究近几年的中招真题,可以避免很多的无用功,比如平时大量的课外练习,把教师和学生深陷于题海战术之中,这可能适用于理科,可能短时间能提升成绩,但我们不是教一届学生几个月,而是一年,以后可能是两年三年;研究中招真题,能让我们明白要抓住课堂练习这个环节,借助课文习得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课堂上扎扎实实训练,一课一得;研究中招真题,能让我们把握住教学重点,去除课堂上无效或低效环节,让课堂走向有效甚至高效,让每一个学生走出课堂觉得自己有收获;研究中招真题,能让我们懂得抓语文就是抓阅读抓写字抓积累这些基本素养,当我们抱怨学生不好好看题审题不清,其实是他们阅读理解能力不够,所以会遗漏题目中的信息,而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明白字体工整规范对作文分数的重要性。

    于是想到一句顺口溜,“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是一句旧社会北方皮袄店的顺口溜,意思是只要抓住裘皮大衣的领子轻轻地顿一顿,其他所有的毛边都会顺顺溜溜。这些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已经是一个教学用语,比喻要抓住事情最主要的地方去处理,现在通常用于教学设计,这个“领”可能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贯穿课堂的一条线索,或者一个切入点。也可以理解为教学重点难点,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概念来说就是“交集点”,抓住了它,教学的路子就会豁然通畅,百毛皆顺。我觉得研究中招试卷,对我们一学年的教学来说,也会有这样的效果,深入下去,你也会深有同感。

    综合来看,2020年的河南中考语文试题难度稍大,稳中有变,能够有效考查出学生平时的基础知识积累、审题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下面我们按照四大题型,一一解析,并对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

    一.积累与运用:重积累,考素养。

    第1.2题考查的是字音字形。关于字音,题目出现较多的是多音字和平时容易读错的字,多音字如鲜为人知的鲜,果脯的脯等,易读错的字如锐不可当的当、徘徊的徊等。关于字形,今年题型虽然有少许变化,但依然是选择题,考查的是形近字辨析。两道题都是选择题而非考前练习中见到的书写题,其实是课标的要求,课标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借这两道题反思我们平时关于字词的教学,我们可以朝这两个方向努力:1.平时要让学生多一些浪漫识字,重视课文朗读,鼓励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辨析易混词。2.要精确识字。字词教学虽然不是我们语文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但也要注重精确,尤其是课后字词出现多音字,我们要与学生一块儿辨析,也要辨析形近字、音近字,比如前天教学《敬业与乐业》,我花了几分钟时间辨析心无旁骛的骛和趋之若鹜的鹜,因为这两个字是形近字又是同音字,平时容易混淆。

    第3题古诗文默写,分别考查了《论语》《礼记》《岳阳楼记》《次北固山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语句默写。默写范围从以诗词为主悄悄变为以文言文和古诗词各四句,这与这几年我们国家注重传统文化的趋势是一致的,看来我们以后要加强文言文的名句默写练习了。

    第4题名著阅读依然是任选一题,变化体现在不再紧抓《水浒传》和《西游记》不放,两部名著,一中一外,中国的作品是红色经典《红岩》,外国的是《简爱》。相对来说,学生更熟悉《简爱》,这提示我们平时要红色经典的阅读指导,不能让名著阅读停留于从学生的阅读喜好出发。这两道题都考查的是人物形象,所以我们平时指导名著阅读的时候,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探究、主题理解,这几个活动都不可少。

    第5题考查了关联词语的选择和语句的补写,难度不大,平时练习此类题,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上下文,细推敲,还要代入检查。

    第6题材料分析题难度也不大,考查学生的整合提炼信息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平时我们练习此类试题,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材料中发现共性,从主题出发解读材料信息。

    二.现代文阅读:提升阅读力是关键。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我们通常称之为记叙文阅读,依然是四道题,我们看一下四道题的题型:

    第7题,题目是问“太爷老师”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提炼,和前几年梳理文章内容属于同一类题目。我们平时训练这类题目时,要让学生从原文中找答案,标序号分条作答,而且要按顺序作答。

    第8题让考生分析第六段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这个题目是比较开放的,考生可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实际上考查的是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即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心情,一是侧面的景物描写烘托,一是正面描写人物的活动;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考生如果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句式特点等角度分析,抓住写景和写人两个描写角度也可以。也就是说,这类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作答。这类题型以前没有出现过,平时练习很少,但并没有超纲:《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一句表述: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平时教学,不但要学生学会辨析这五种表达方式,还要明白某一种表达方式的分类和目的是什么,比如描写,有对景物的描写也有对人物的描写,从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心情或情感等。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某一篇课文,可能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是承载某一个或两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比如七年级的《散步》,我们可能借助它让学生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制造“分歧”这一叙事生动的方法,如果把一个单元的课文孤立教学,老师和学生都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单元复习的时候,期中复习或期末复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画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的活动把文章学知识给系统化,让学生的大脑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考试的时候,面对一个具体的题目,他可以更快速地找到相应的知识坐标,知道考查的是什么,该从哪些方面作答。每一单元、每一学期,多画几次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越来越清晰。也许这些知识树或知识导图会在资料上见到,但学生自己总结、动手画和看资料上现成的知识框架,前者才是在学习,后者只是单纯的记忆。

    第9题考查的是组织材料的方法,就是写法的问题,即如何写的。可以从线索串联故事、详略安排和写作顺序三个方面选两个来思考作答。这和上一题一样,是种新的题型,中考前学生做过那么多题,可是这种题型没有练过,估计这两道题都是失分较多的题目。但是,认真读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这道题也不难作答。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也就是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所以平时记叙文阅读训练,让学生养成通读全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再答题的习惯就很关键了。

    第10题考查写作目的,也是让学生提炼文章中心。从文章最后一段我们看到,作者不仅是为了感激、崇敬和赞美“太爷老师”,更是表达对像太爷老师一样的民办教师的崇敬和赞美,想要借太爷老师的故事引发读者对这一社会群体的关注与关心。从一个人到一类人到一个群体,从一件事到一个道理或一点启发,我们平时在教学写人记事类文章时,也要训练学生提炼中心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课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二篇是说明文阅读,两个有关的文本,一长一短,一个侧重说明月球和地球关系,一个侧重说明月球如何诞生。一共三道题目。

    第11题是选择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语段内容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等。做这类题,只能用排除法,将选项放到原文中去对照,判断正误。这道题兼顾了说明文的多个考点,不但题型变了,而且如果不认真审题,考生可能只选一项,这也是我们平时应该让学生留心的,无论什么题目,把握题目中所有的重要信息很重要。

    第12题问前三段是如何逐步得出“月球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的,这考查的是作者的说明事理的思路(议论文有一个考点是分析论证思路),这个考点,又是我们平时很少训练的,但是也并不难,概括三个段落的段意,围绕说明对象“月球是地球的女儿”来介绍就可以了。

    第13题问对同一个知识在两个文本详略不同的原因,实际是考查考生对两个文本说明对象的准确把握。我们知道,详略是由中心决定的,这在记叙文教学和写作教学时我们经常向学生强调的,说明文写作也是如此,它要借助详略安排,强调说明对象的特征。

    总之,说明文阅读的三道题目,所以都是新题型,其实并没有脱离课标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比如前两道题落实的是课标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第13题落实了课标“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所以,老师们,中考题型每一年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与其被动等待变化,不如主动揣摩说明文教学教什么,这时候,研读课标的相应要求就非常重要,这也是王校长经常向大家强调的一个个体教研活动,结合我们的教学课文的例子,把课程标准这本小书读厚,再提炼总结,对课标内容融会贯通,外化为教学行为。另外,推荐大家阅读一本书,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主编的书,《实用文教学教什么》,这是系列丛书,同系列的还有《小说教学教什么》《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等,也能帮我们把握教学重点。

    三.古诗文阅读:夯实基础,注重理解

    相对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题型没有太大变化,难度适中。所考的文言文是《富贵不能淫》,古诗词是《卖炭翁》。

    第14题考查字词解释,题型由选择题变成填空,难度略有增加,题型的变化提示我们平时要注重文言文字词积累,夯实基础知识。第15题翻译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第16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方法的辨析,对修辞方法作用的表述,难度不大;第17题考查学生对课内文段中“大丈夫”这个概念的理解,相当于数学中的“应用题”,概括课外文段中何易于的所作所为,以及所作所为表现出的“大丈夫”品质即可。课外文段比较简单易懂,关键在于课内文段要理解透彻。

    上学年复习文言文阅读的时候,专家猜测哪些课文考查概率更大,但从这些题目来看,猜测押题可能会押错,不如让学生逐篇过关,老老实实积累,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

    古诗词赏析题型也有变化,之前的中考古诗词赏析一是考诗句赏析,一是考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但是2020年的中考试题,第18题考查对诗歌故事的概括,因为这是一首叙事诗;第19题考查诗句“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第18题的答案,应该是一个句子,用我们常教学生的“人加事加结果”的句式表述,主语“卖炭翁”已经给出了,那么就可以将答案定为“烧炭卖炭却横遭掠夺”。第19题的诗句是对宫使的行为描写,塑造了宫使仗势欺人、粗暴蛮横的形象,间接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作者写卖炭翁这个人,也是为了写一类人,表达自己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站在底层人民对立面的强权者罪恶的控诉。这道题一共3分,考生应该根据分值确定三个答题方向,也就是写出三个方面的作用。

    这些题目,复习的时候是复习不到的,那么怎么应对中考呢?平时的诗词教学怎么办?还是要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教给学生一些赏析的“武器”,这是赏析诗歌的前提。

    四.作文:学会审题,中心明确,字体很重要

    2020年的中考作文写作任务和往年相比也有大的变化,给考生一个“危机”的话题,关于危机的解释和多重理解,从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作文。一个是以“我的危机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一个是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对危机的思考和认识。

    评改试卷,发现有几个常见的问题:一是选材上,把“危机”理解为外在危机的比较多,比如溺水啊走路遇到坏人啊遭遇车祸啊等等,内部危机比如学业上性格上心理上的问题写得较少,造成材料撞车,了无新意;二是详略安排上,遭遇危机写得很详细,化解危机的过程则较为简略,这就是详略不得当;三是很多考生写今年春天的新冠肺炎疫情,但题目是“我的危机故事”,内容上却写解放军、白衣天使、社区工作者等这些人的故事,显然跑题了;四是自拟题目,却写成了记叙文,不符合作文要求;五是自拟题目,写的也是议论文,却没有充足的论据和论证过程,都是空洞的议论,读来味同嚼蜡,干瘪乏味;六是字体普遍不够大方,改卷老师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作文是经过缩小后的作文,如果字体不够清晰大方,最多36分左右。这些问题导致今年的作文的确是拉开了分值。

    这给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哪些提醒呢?我的反思有四:第一,平时训练要精确。写人叙事的作文,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在练,但是否进行具体而精确训练了呢?美国的写作训练,是把写作拆分为若干训练点来训练的,比如叙事,一个学期,可以从选材、结构、详略、描写、照应等若干方面进行精准练习。第二,养成写前构思的习惯很重要。就是在动笔之前,先在草稿纸上列出写作提纲,反复修改提纲后再下笔成文,这样可以避免详略不分、结构混乱等现象发生。第三,教会学生审题更重要。审题不清,比如该写记叙文的却写成了议论文,该写议论文的却写成了记叙文,这就跑题了。比如这次“我的危机故事”,内容结构应该是出现危机-化解危机-获得经验,结果只突出危机之危,没有化解的过程,不能突出青少年积极向上敢于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良好心态。第四,认真练字不可松懈,中考作文凡是40分以上的作文,字体都是比较好的,这是大家都明白的。所以我建议,无论你教哪一年级,学生练字绝对应该是狠抓常抓的,可以培养一些小组长帮我们检查,挑选优秀练字作业展览,千方百计刺激学生练字的热情,不断让学生看到字体的进步,树榜样,有底线,不能虎头蛇尾,也希望学校能把激励学生练字当一项长久工程来抓,多管齐下提升汉字书写能力。

    老师们,解析已经结束,但我还想说的是,阅读和写作,其实都不只是课堂上的活动。我在给新教师做培训的时候,经常提到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认知三段理论。比如阅读,我们课堂上用课文来指导学生精读,这是“精确”阶段,课堂之外还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是“浪漫”阶段,没有前期大量的浪漫做基础,精确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考试就是“综合”阶段,是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考试题目的过程。但是我们的学生你可以调查一下,小学阶段有过大量阅读的同学太少,我们农村孩子的阅读太贫瘠,造成的后果是阅读力不高,而中考语文试卷哪一道题不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所以,我们学校让班级组建图书角,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大好时机,想办法扩大图书角规模,抓住各种时机向学生推荐好书,让学生的阅读走向广阔;课堂上借助课文和名著,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也许一个月不见效果,但一年,两年,久久为功,我们就为学生的学业和生命打下了良好的阅读基础。

    当然,“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除了阅读,还有字词积累、古诗文积累、写作、练字,让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发力,共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仅为了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也是为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而且当我们和学生一起往这几个方面努力时,提升的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自身的语文素养提升了,阅读能力提升了,思想境界提升了,真正做到“才高为师,学为世范”,受益的会是更多的学生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提领而顿,百毛皆顺——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解析与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jr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