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最重要的任务,苏州诗词八讲终于顺利完成,今天最后一讲,讲的是状元诗词,这是我非常熟悉的题材。
科举开始于隋唐,在北宋进一步完善。
公元1035年范仲淹任苏州知州时创办了苏州州学,苏州教育得到发展。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整个北宋160多年中,状元出了一个又一个,就是与苏州人无缘。1127年靖康之变后进入南宋,又是五十多年过去了,眼看着江南各地一个又一个状元出来,可是苏州还是没出一个状元,苏州官民心急如焚。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苏州民间流传着一句谶语“穹窿石移,状元来归”,意思是说,要等到城西穹窿山上的大石头移动了,苏州才能出状元。
苏州城乡老百姓口口相传着这谶语,心里却有点疑惑:这穹窿山上的大石头重达数千斤,怎么可能移动呢?难道状元真的跟苏州无缘吗?
谶语流传了十来年,苏州人盼望状元的心情越来越迫切,可还是没有一个状元花落苏州。
淳熙六年(1179)开始,苏州连续一年多的大旱,城乡各处土地干裂到冒烟。淳熙八年(1181)年初,一场瓢泼大雨倾泻而下,穹窿山里“出蛟”,洪水如蛟龙般从山顶冲出,将半山腰一块巨石冲走了几里路,石头所经过的地方,草、树都像被碾压过似的,划出一道白白的印痕。
苏州人从开始的惊恐中回过神来,才想起来,穹窿山上的石头移动了,那是不是我们苏州要出状元了啊?
眼光齐刷刷看向设在临安的会试、殿试考场,那里有我们苏州选送的莘莘学子在考场奋笔疾书。
淳熙八年(1181),是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赵昚(shèn )即位后的第十八个年头。初登基时,意气风发的青年皇帝出登基时定了“隆兴”年号,为岳飞平 反,满怀豪情立志收复中原,却出师不利,连遭败绩,不得不走上宋高宗的议和老路,签下屈辱的《隆兴和议》条约,之后的十几年,宋、金之间一直处于相持状态。
宋孝宗壮志难酬,心中闷闷不乐,在这届科考前。当他看到苏州举子黄由的殿试对策试卷,只见文章开头就写着“天下未尝有难成之事,人主不可无坚忍之心。”
孝宗只觉得这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心情大悦。拆开弥封一看,正是黄由。于是,黄由在参加殿试的379名考生中拔得头筹。
黄由状元及第的消息传回苏州,全城轰动,官民一齐走上街头,舞龙击鼓庆祝。平江府知府韩彦质在黄由家所在的醋库巷口,竖立“状元坊”,以表其闾。
黄由是宋代苏州第一位文状元,1192年范成大编撰刊刻的地方志《吴郡志》中记录黄由是从隋唐设进士科以来第一位状元。虽然唐朝时也有苏州人中过状元,但是长安很遥远,消息没有传回来,现在苏州状元名录中的唐朝状元都是明清以后的苏州文人从典籍当中寻找出来的。
“穹窿石移,状元来归”,是苏州人津津乐道的千年佳谶。而苏州从此以后文脉亨通,果然如范仲淹建州学时,风水先生所说,全城群英荟萃、踵生公卿,状元层出不穷,文德熙淳懿,武功侔山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