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这个词一般是形容人的,伴随着一份令人惆怅的文艺范。像我这种完全没有文艺范的理工男,把这个词用到【认知】上。有一些认知确实会让你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认知这个概念虽然常用但好像并不清晰,把它当作名词,我这样定义:
对一个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并能作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举个例子,大多数我们这一辈人直到大学毕业几年后依然对【理财】这个概念没有什么认知。一个原因是,小时候家里就从来没有过什么闲钱,父母也没有什么理财的知识可以传授;另一方面,除了少数金融专业的人,财富知识从来就不作为一个基础知识在学校里面教授。
所以直到我们懵懵懂懂地撞上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后,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有意无意的学习和探索,才逐渐形成了一些并不准确完善的财富管理认知。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一点点认知来的太晚了。如果早十年有这般认知,现在也不至于在此搬砖……
相见恨晚,但你能改变么?好像不能,哪怕是面对下一代。
自己的命运就不要说了,大家都没有时间机器,就是你整天摆出一副追悔莫及的样子也于事无补。你想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一股脑的交给下一代吧,好像你家小屁孩也并不怎么买账。
举个例子,你有一个时间管理方面很深刻的认知:重要的事情要尽早做。这个认知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你自认为自己打小,甚至打从娘胎里出来,就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你不由慨叹:“哇,我原来是如此的优秀!”——反正记忆这种东西从来都是不靠准的。
但回头看你家小屁孩,磨磨蹭蹭的不肯写作业,非要磨到很晚了,才一副怨天忧人的样子哭诉老师布置作业太多。你恨得牙根痒痒,想把你关于时间管理的认知讲给他听。大概率他都懒得理你……
那怎么办呢?
对于自己和下一代,我各给出两条解药。
对自己第一条:现在就做。
你已经错过了那么多,正确的姿势不是去追悔而是不要错过更多。好在,当今时代确实是不缺机会的。之前的股市、房市、创业市方兴未艾,可以预期未来的大机会会更多。
有一句话说的好: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当然不要纠结为什么是十年前而不是十五年前,那都是过去了不能改变,关键点在于:现在就做。你学到了理解到了什么新的认知,立刻、马上用起来,指导你今后的行为吧。
对自己第二条:有意识的持续学习。
我们很多人的学习不持续,大学毕业就放下了,而更多的人学习是无意识的,碰上了算自己运气好。偶尔看到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学到一个概念,刷新了认知。嗯,挺好,慨叹一番,践行一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有意识指的是,通过思考意识到某个领域的重要性,主动持续的投入时间、金钱去学习和积累该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比如,你可能会花不少时间为买几百块钱的小物件而多番比较,却对花几万块钱买的股票或者理财产品不去研究草率决定——想想都可笑。理性的做法是对你认为重要的领域有意识的持续学习。
对孩子第一条:允许试错。
试错是最为古老和有用的学习方法,虽然效率比较低,不如观察、阅读等学习方式。但试错也有其他学习方式不可比拟的好处:效果显著、印象深刻。
所以,很多认知你指望灌输给孩子就可以避免他犯错几乎是不可能的。还不如创造环境允许他多去试错、早去试错。让错误带来的自然后果给他加深点印象。
对孩子第二条:提问引导。
孩子一般都很喜欢问问题,其实家长也应该不断的告诫自己多向孩子问问题。问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引导方式,引导有效的话孩子自己可以得出问题答案或者解决办法,甚至是更加深入的思考。而这远比家长灌输进去的有效和持久。
或许,最影响家长教育孩子的因素就是:家长知道或者自认为知道答案。当家长不知道答案时,反而会营造一种和谐自然的教育环境。
以上四条解药全部是面向未来的,并不能改变【相见恨晚】的宿命,也很难避免今后【相见恨晚】的发生。或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和下一代不要错过太多、错过太久。这就是人生,先接纳它,再去寻求改变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