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难掩鸿鹄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难掩鸿鹄志

作者: 晓阅风华 | 来源:发表于2020-07-18 09:23 被阅读0次

    古往今来,文学家和艺术家总是花大量笔墨歌颂爱情,其实赞美友情的也大有人在,更不乏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唐朝诗人高适送别其好友音乐家董庭兰(排行老大故称董大)所写的《别董大》其中的两句,这也是高适最著名的诗句。

    高适,字达夫,仓州渤海人,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人生可以说低开高走,峰回路转,高适年轻时家道中落,家里一贫如洗,但其天资聪颖,文采出众,写得一手好诗。其性格豪放不羁,不喜读死书,不按科举考试要求准备,所以自二十岁开始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后高适投笔从戎,到边疆部队当了一名文职,但这并不属于正式编制。多年的边塞军旅生活为高适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同时奠定了其粗犷豪迈的创作风格。

    35岁那年高适凭《燕歌行》轰动文坛,确立诗坛的地位。虽然高适在文坛已颇有建树,但仍然前途茫茫。直到公元749年,朝廷开设了选拔特殊人才的“有道科”考试,45岁的高适才有机会踏入官场,成为一个河南的九品芝麻官,但由于性格关系三年后辞官。后高适到处游历,直到投奔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成为哥舒翰的掌书记,才拉开高适的官场升迁之路。跟对人走对路,有哥舒翰这个贵人一路提拔,高适一路开挂。在安史之乱中护驾有功,后平永王造反有功,先后封淮南节度使,蜀州刺史和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至此高适踏上人生巅峰。

    高适合可以说是一个大器晚成之人,45岁入官场,50岁遇哥舒翰,事业才真正开始有起色。而《别董大》这首诗写于高适43岁,那时的高适已不在部队,尚未发达,到处游历,正值旅居睢阳,生活穷困潦倒。而别董大的另一位主角董庭兰,唐代著名琴师,和高适一样,也是年轻时候未能考取功名,到处游荡,但精通音律,痴迷音乐。董庭兰在音乐上造诣极深,其擅长七弦琴,西域筚篥等乐器,技艺高超。同时又著有《颐真》,《大胡笳》、《小胡笳》等古琴名曲,创作才华惊人。当时很多文人都欣赏董庭兰的音乐才华,与之交好,高适,李欣等诗人都为其赋诗。

    公元747年,吏部尚书房琯被贬,身为其门客的董庭兰也被迫离开长安,处境困顿。而当时的高适也郁郁不得志。两个同病相怜的友人在睢阳相遇。高适为了安慰和鼓励友人而做了著名的《别董大》,《别董大》由两首诗组成。

    别董大二首.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二首.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黄云遮天蔽日,北风吹雁大雪纷飞,寒冷阴暗的场景表现了高适和董大当时困顿不济的境遇,但高适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以豪情万丈的诗句鼓励友人。不要担心前途,不要担心没人赏识,以你董大的才华和名声天下谁人不认识你呢。

    像鸟儿六翮漂泊在外,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十几年了。大丈夫虽然贫贱但心有不甘,今日相逢却没有买酒前。短短四句诗描绘了诗人落魄贫困的境遇。

    诗人高适在篇幅不长的两首诗中描写了和友人分别时阴冷晦暗的天气,自身经济困难的情况,按理来说这首诗给人以颓废沮丧的感觉,不应受到这么广泛的流传,但就是因为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将整首诗的意境完全逆转。

    高适借诗句劝慰朋友不要担忧,激励朋友去奋斗,迎接挑战,不但充分体现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也表现了自己不甘现状,希望有一日大展宏图的强烈愿望。正是这种旷达豪放不服输的性格让诗人越挫越勇,不断寻找机会,努力向上,最后封后拜将走上人生巅峰。高适的诗句在劝慰友人的同时,也激励着后人,对我们今天的行为处事也同样有指导意义。

    千古名句可以风花雪月,也可以鼓舞人心,高适的作品和人生给了我们无限的人生启示,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难掩鸿鹄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rx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