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职业转型是很多人关心的,这其中几个关键问题,例如“我的长处在哪里”,“我适合做什么”,“达成转型的步骤是怎样的”,我用自己从一个理工科转型到培训经理人的过程,给大家一些借鉴。这篇文章以前起草的,最近做了一些修订,希望能更加实际一些。
先说一下职业转型的目的,因为这个是决定你转型的方向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确定,那么一切就变成了无根之树。简单来说职业转型一定是因为不满意才会想到的,不满意的方向有这样几个,感觉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机会,现在做的事情和自己个性及兴趣相距较远。目的和原因并不是同一件事,上面列出的都是可能的原因,但是目的需要更高一层的思维。问自己:什么样的事业值得我投入一生的时间去做?
问到这个问题了,估计很多人就懵了,或者要去找职业规划师咨询了。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很实际,观察一下,周围有谁的生活方式是你喜欢的,找机会去进一步了解,他所做的是怎样的事业才能造就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个问题也不用看得过于严重,我们还是可以在一路上不断修正的,但总体的方向要确定。一个人喜欢的生活方式必然和他的事业模式相关,比如一个人喜欢自由自在,那么让他去爬组织阶梯就不合适,一个人不爱学习,那你让他去做培训那一定是害他。
大部分人的方向可能是这样的:实际工作时间较短,报酬丰厚,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较高。翻译成人话就是“事少钱多离家近”。根据我多年的观察,要做到这点其实难度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大,只要学会应用“画布策略”就可以开始了。接下去讲一下我自己的转型流水账。
毕业于上海西南某高校的电子工程专业,原本自己也以为会走工程师这条职业道路,选择了专业对口的研发工程师为第一份工作,和很多人一样,在职业初期很努力却不能进入行云流水的状态,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作为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继续读书,于是就利用2年的周末时间读了一个硕士,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比我大十岁左右做不同职业的人,跳槽了一次转做技术支持,但还是没能找到那种理想的状态。业余时间参与了许多社群的活动,其中有一个叫做Toastmaster的演讲俱乐部比较有吸引力,我在参与了一年左右以后发现了自己的几个长处,一是在人前不紧张,听众越多越淡定;二是临场应变能力强,给人以胸有成竹的感觉。就这样在继续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向前辈请教,结识了不少培训圈内的人。一来二去我就成了他们的业余助教,讲课的机会也就随之而来。兴趣和能力具备了,我的内心也逐渐清晰起来,就刻意在培训方面寻找工作机会。很幸运地,我有一位同学正在运营培训公司,我便离开原来的工作,加入了他们。又经过一些年,在培训行业的经验给了我足够的职业背景,一家跨国公司邀请我去做培训管理。
从毕业到转型完成,大约是十年左右的时间,应该是算慢的,因为没有人给我做具体的指引,都是自己摸索的。回过头来看,提出几个建议。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突破舒适区多方尝试。下班以后做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暂且不论你是否能够在本职工作上学到新知(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从学校踏上社会以后人与人的区别,基本取决于你是否还在继续学习。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的累积,一类是环境的拓展,对于前者很多人去考各种各样的证,后者却是常常被忽略的。职业生涯的早期是拓展环境的黄金时期,这时候你的核心竞争力还不清晰,如果没有新的环境刺激,很容易限制住自己的可能性。新的环境包括新的城市,新的社群,新的朋友。这个时期还没有家庭的负担,业余时间是最充沛的。我曾经参与和组建过的社群不下十个,目的就是发现生活不同的可能性,看看别人是如何找到立身之本的。一定有人会说自己很内向,不善于和陌生人接触。陌生的人和环境都是未知,我们都以为未知代表危险,但未知也代表机会。不去拓展环境,你也放弃了舒适区外的机会,这是一个很明白的选择题。
要有耐心。从接触Toastmaster到进入跨国公司做培训管理,我用了三年多。职业转型是人生中的大项目,不可能一蹴而就。发现和培养长处需要时间,累积人脉需要时间,熟悉行业需要时间,这都是客观存在的制约。耐心从哪里来呢,耐心从兴趣中来。如果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本身不能给你带来满足感,单单着眼于结果,我可以肯定你不会有耐心。统计我在Toastmaster锻炼演讲的时间超过2000小时,2000小时相当于一份全职工作一年的工作时间。如果演讲本身没有乐趣,一定坚持不下来的。
下面对于开篇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解决方法。
回答问题前要设置一个思考的框架,如果把自己看成一家公司的话,我们的专业能力就是产品,那么找到未来的产品定位就是职业转型需要解决的问题。产品定位很多人就会考虑市场上哪个最热门,这个其实错了。因为既然是热门肯定就会有变成冷门的时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自己的生涯是一个稀有的资源,放到这里就没法放到其他地方。所以答案是做自己,做奢侈品路线,而不是大众商品。这是深圳的李翔老师给我的启发,那么奢侈品的营销路线是什么呢?是讲故事,然后吸引同频的客户,愿者上钩。
我的长处在哪里?这个问题应该换成“我希望自己有哪些优势”,现代人的职业生涯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的变化速率在指数级增加,培养并且扩大优势已经是一个人必须要有的能力了。过去的自己不能成为未来的枷锁,所以不要单纯去看自己所谓的长处在哪里,从兴趣着手,在可能有市场需求的兴趣里去寻找自己需要培养的技能,花时间在上面,就能获得回报。事实上,长尾效应的缘故,不管什么奇怪的兴趣,都完全有可能找到市场。我自己不断尝试社群的过程就是寻找兴趣点,天生长处只是相对的,如果没有2000小时的训练,我也是没法进入培训行业的。
说一下“画布策略”,这个策略从富兰克林到稻盛和夫,其实都在使用,只是说法不同,日本人管它叫做“利他”。中国古代有很多厉害的人,并没有做官,他们只是成为“幕僚”,也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一个人要名利双收,那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做幕僚也好,做他人的画布也好,就是不求出名,只求利他。用短期的名声上的损失来换取长期的价值,久而久之,市场一定会兑现你的价值,至于那时候出名与否,就是你个人的选择了。况且这个年代,出名也不一定是好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