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年读书记06:走进

2022年读书记06:走进

作者: 静水0722 | 来源:发表于2022-04-27 09:00 被阅读0次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静水流深,静下来的课堂。

    这里老师谈到了静,课堂里有动,亦要有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写作手法,是不是也是深刻的人生智慧呢?古人有云:可以动静。可以,是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盘坐下,便能感知到自己静的功夫如何?围着小区跑一跑,也就知道自己动的功夫怎么样?实际情况真是不堪啊。课堂的动静如生命雷同,动静功夫在于可以动起来,也可以静下来。只是在这里,我继续深入,思考在课堂之中呈现出来的:何为静?何为动?朗读是动,书写是静。讨论是动,圈画批注是静。回答是动,倾听是静。忽然想到了中国的阴阳的智慧,也许在动静之中,我们应该窥探到动静之间和谐的转化,深化的余地。

    教育原点,从学生出发。

    这一堂看似精彩的习作课,逻辑起点错了,一切也都成了枉然。是啊,课堂如果被演绎成了秀场,是对课堂的亵渎。只是这种敬畏从何而来?又表达成如何的样态?不得不深思叩问,从学生出发,以儿童本位是值得被重视的。

    一个是精美绝伦的开头实例,一个是从学生作文为起点发掘闪亮之处。前者是高不可攀的附庸风雅,有一种不属于一个圈子硬生生一块凑的牵强,而后者是发现,是呵护,更是培育。今晚日记本的日知录反思了自己"严格",或者更准确的是严苛,我想找到这背后的原因,才会从根本改掉自己时候追悔莫及的急躁与自大。也许,这份严苛只因为从教师出发的视角让我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看不到儿童世界那质朴笨拙的"嫩芽"的可贵,眼中没有当下,有何谈成长与未来呢?

    写作与阅读,核心在实践。

    回观读书写作研究之路,不自觉选择了一条课外拓展实践活动的思路,一路尝试,也一路收获。这样思路的启蒙来自于湖南长沙朱爱朝老师,也源自于儿童阅读师资认证课程让我见识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让我不自觉联系起来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大学那会熟背的知识在十多年后用实践教学印证后的感受是学而时习之的欢喜吧。如今整本书教学有点死胡同的感觉,但走下去,也许走着走着就看到路了呢

    道术之辨

    这篇文是昨天临睡前看的,因为回复家长信息就搁置一旁,昨天没打卡。今天再翻这一页,翻不下去了。刚写完的日记,今天初体验优化大师,欣喜于班级管理工具的智能之余,感慨班级那些皮孩子,在齐头并进奖罚分明的制度下,他们只得越来越反叛,然后表现出一种无所谓。今天独自走路回家,我试着去同理这些孩子们,其实他们真的很强大。如果单位领导见天这么对我,我真的会如这本书的作者说的那样:我不干了!!前几天看的《少有人走的路》,我记得自己写过一段感悟,大体意思是:自律的前提是源于爱与尊重。就如同孔校说的三小那个定闹钟不再迟到小孩的故事一样,因为是爱,所以竭尽所能,这是多么强大的自主心。

    我最近反思,我是一个蛮严苛的老师,比起表达爱与尊重,我和你擅长表演严格。当一个人差评师是情绪的本能反应,可当一个学生生命里鼓掌的人其实是内在的自足与安定,背后的功夫需要是因为我们得明理。恰如看云老师说,明理让我们不至于盲从,且无知,还固执。然后,爱自己,从一次春游开始吧。一个可爱的老师彻底是爱春光,也爱秋色。在落叶里打滚,在电闪雷鸣里淌水,看似与教育无关,其实教育的生机就是从这里慢慢长养出来,此之谓回归道也。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大学如是说。

    最表层和最里层

    这一节内容深深心思我的共鸣。对课堂走了那么一点点自信,是一年级课堂上,我有了一种神采飞扬的流露时,走出教室心满意足。从那以后,我在努力经营这样的课堂。因为我找到了我心中期盼着的课堂的样子。

    之所以说是经营,是因为我在课前下足了功夫,不应付每一堂课,敬畏课堂带给我的,还有孩子们的成长巨大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是精心研读教材,还是大量阅读专业书籍,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我在磨练的是自己文本解读的功夫,这是最里层。

    最表层源自于最里层。

    再谈唤醒二字,百日论语的日子里最高频的词语就是唤醒。欢迎是心灵的碰撞与交流,走向这个层次是面对生命、表达生命、解读生命的教育,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借由教育重新认识自己呢?我有时候站在非世俗角度看待教师,也许教师是借由教育实现生命的超越最好的道场。

    1.细节里流露的是什么?

    我们总以为教育发生在课堂的说教里,其实教育发生在点滴里。我们掩饰不了生命感知的粗糙,当我们不能为一朵花驻足时,又如何让孩子对待花草有一份怜惜,当我们不能对自我言行有一种慎重,又如何要求孩子谨言慎行?细节需要我们一点点去对习以为常有一种觉知与反醒,卫生打扫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起来,是指导不到位,还是激发不得法?调皮孩子屡犯缕错又缕错又缕犯,心路历程是什么?细节里潜藏着智慧的可能,也是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之所以没有找到,恰恰是我们忽视了细节。

    2.研读文本的功夫

    无限重视研读文本的功夫,都不为过。只是功夫从何而来?书中的独立研读的磨砺。是啊,成长别无他法,从磨砺中来,从时间里一遍又一遍的功夫中来。曾经对这个是有体验的,读一遍再读一遍,沉不住气就看教参,甚至有的时候不借助教参似乎就读不出一点味道来。久而久之,拐杖用惯了,就自己走不了路。所以舍弃依赖,发足狂奔才是成长的正途,不可有投机的心思。老老实实,下足笨功夫吧。

    《56号教室的奇迹》

    正视规则下的成长

    读56号教室,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都过分看中重视能力的梯度与发展,却忽略了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精神发展中也存在这样的特点,需要我们认清之后,寻求智慧的教学方法。回想自己意识上从未认清过班级管理也是一门需要认清教学目标,寻找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的一项课程来面对。雷夫的六阶段让我意识到,原来他在教室里之所以取得的惊人效果,源自于有所作为。六个阶段仿佛孩子成长的需求理论一般,步步提升,都是在成长里的超越。当我们从应付残局的被动中跳出来时,也许就有了面对与解决的勇气与能力。

    规则教育也许是一个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的课题,这个课题里有成长的目标与路径,因势利导中解决恐惧走向的信任,也许对教师而言,突破的首先还是自我思维的局限。

    读写的更广阔意义

    在一个班主任书籍中,雷夫用大篇幅谈读写,尽管很多观点不陌生,但老师的做法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从一个问题引发的写作,到读书心得渗透的时间管理,再到无处不在的超越与付出。也许正如雷夫所言,我们能在现实中超越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成事里收获成就与智慧。

    《少有人走的路》

    关注的艺术

    关注本身,作者集中谈到了倾听。倾听是很重要的表现爱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一种专注的付出。倾听作为爱的表达,是彼此之间爱意流动,也是相互之间爱之疗愈。我理解的是因为倾听,我们感受到了理解与尊重。

    最近一直在关注孩子的倾听习惯的养成,仔细观察是会发现好多孩子在同学回答问题时,是选择无所事事的。尽管要求倾听,鼓励用心倾听,但总归作用不大。

    看了这部分,我忽然意识到倾听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立体全面和深入,当我们试着想要让孩子拥有倾听的真正能力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反观自省,我们在课堂上付出努力去倾听了吗?我们与孩子沟通时,有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对方身上,放下评判,放下指责,甚至是教育和评价呢?如果有,放平心态,一点点感受倾听,问题引导,是不是我们就首先做好了倾听的榜样呢?56号教师里谈到我们教师要勇于负责,做好榜样。我想这两点是行为表现出来的努力,当我们在自身下功夫时,其实外在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记得《正面管教》在书中最初谈到,如今夫唱妇随的家庭越来越少,父母用亲身经验示范“叛逆”,孩子已经在生活里找不到倾听的榜样了,所以如今的孩子并不会倾听,而非不愿意倾听。所以,如今我们教育面对如此的压力与挑战异常。从故事与阅读切入,也许是更智慧的选择。

    讲的艺术

    当讲则讲,不讲则不讲,这是课堂进退的艺术。学习中国汉字,轻柔两字让我有了很深的体悟。唯有直接,才能真实触摸,这种的“讲”更贴近智慧,而非欲望。当课堂走向了一种“贯注”的此刻直接面对时,我们也更能够触摸到事物之“纹理”。那何时当讲,又何时适可而止的智慧就在此刻展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近预习作业推动“批注”与“问题”,让预习真实有深度。我也慢慢发现在孩子世界里那些可贵的问题,那些问题是我忽视的角落,也是我预设不到的角度。

    但当孩子通过思考,将问题表达出来时,我想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经历可贵的清晰化过程。因为大多时候,经历从感觉到表达,就是一个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我探究的思考真实发生。这也是“愤”与“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的启发才是接续上的源头活水,开启的是学生内心世界与文本的精神世界,甚至于外在的自然世界、人文社会的链接,我想这样的教育才是立体的,有温度的。

    预设与生成

    读到这一章,想到了中国的中庸智慧。万事万物都处在一种平衡里。我们在“相”上沉醉,就不能得到“道”的精髓。而预设和生成,恰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的平衡。书中所言: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书中还说:如果说课堂是载体,那么理念则是灵魂,有怎样的理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力。无比赞同,唯有将儿童放在心头,儿童本位的理念推动下,我们才会打破预设的枷锁。当然,打破得有筑基,文本解读是硬功夫。

    或者说,唯有尊重儿童,我们的文本解读才能具备了真实的贴合课堂的解读功底。如此想来,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确乎不能凌驾课堂,脱离学生的。脱离了学生,也就脱离了教师身份的源头活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年读书记06:走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ukyrtx.html